01
生活中难免会有冲突。发生冲突之后你是怎样去讲这个故事呢?
小C是我在深圳认识的朋友。上周末我去深圳,她约我见面,说想和我聊聊。
问及她过得怎么样?她便打开了话匣子。
“我昨晚刚刚把老公的iPad给砸了。”她说。吵架的原因是老公很晚才回家,而一回到家就捧着iPad玩游戏,孩子去找爸爸,吵着要玩iPad,老公就让孩子来找她拿手机。想着自己带了一天的孩子了,老公回来不仅不帮忙做点家务或者陪孩子玩玩,还自顾自地逍遥。一怒之下,把老公的iPad给摔到地上了。
她开始数落老公的各种不是。
“孩子两岁多,我全职带她,每天特别辛苦。她特别黏我。经常是一手抱着她一手炒菜,连上厕所也不能好好上,蹲厕所都得抱着她。好不容易老公下班回到家了,我想松口气呢,他还不管孩子?;拱押⒆咏桓?。我快要崩溃了……”
“老公除了工作,啥都不管。家里的家务,菜米油盐的采购,水电煤气,孩子的早教,买衣服,两边的老人,全是我在张罗。甚至马桶堵了灯泡坏了,都是我修好。他还说我在家里很轻松。孩子一哭闹他怪我孩子没有教好?!?/p>
“我要他给我买一个耳机,他买的也不是我喜欢的款式……”
两个多小时,都是她在“说”,我在听。
大约一年前,也是她在“说”,我在听。内容几乎一样。
我用纸叠了一个三角柱,请坐在对面的她从她所坐的位置看过来,她能看得到三个平面中的两面。
她念了出来,一面是“可恶的他”,另一面是“可怜的我?!?/p>
几乎很多来寻求咨询的人,都围绕着这两个话题打转。一边述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一边谈论那些苛责自己的他人。
我们期望有人能理解自己,或是站在我这一边,说一句“完全错不在你”或者是“你受委屈了?!比肥悼梢匀梦颐堑玫揭皇钡陌参?,因为被理解而心情得到一时舒展。
可是,有些话题可能像祥林嫂一样,说了千百遍。问题仍然在那里。
我缓缓地转动三角柱,给她看到另外一面。上面写着:“今后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讨论的是“今后该怎么办?”
从明天开始的每一天,你将如何改变?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都不是不去改变的理由。
而事实上,我们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所谓真正的“过去”,有的不过是我们根据各自的“现在”而巧妙编撰的故事。因为我过去怎样怎样,所以我现在就是这样。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怎样脾气坏,所以我的性格变得灰暗。这些“过去”只是你逃避责任的借口。
你要思考的是,“今后该怎么办?”
怎么改变?
02
有关弟弟小树的故事。
小树2岁5个月。一只润肤霜的盖子,被他摔断了。
好多次,我打开盖子,盖子就掉到了地上,而不是像原先那样和瓶身连在一起。
每一次我都要从地上把滑落的盖子捡起来,再扣好。
我心生怨恨,怪小树,要不是他把盖子摔断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
如此多次。
我意识到自己也陷入这样一个思维:可恶的他,可怜的我。事情变成这样,都是因为你……
有意识便是改变的开始。
我可以怎么办呢?
当我把这支润肤霜挤出来换到另外一个完好无损的瓶子里,用起来方便自如。
感觉好极了。
也根本不再抱怨是小树摔断盖子这个事件的存在。
03
有关钟点工阿姨的故事。
朋友月儿家请了一位钟点工阿姨。每天下午半天,干了有一年多了。
最近,她爸爸妈妈开始抱怨说这个阿姨很懒,天天抱着手机,不喊就不会动,做事情也很敷衍,有时候完全不按照主人说的做,偶尔还顶嘴。
月儿自己没有抱怨,而是在想,今后该怎么办?我可以怎么做?
她反思了三点。第一,作为老板的她,很少跟她沟通,只跟她交代事情。比如:今天把窗户擦干净。两个人之间没有心灵的交流。第二,并没有指定彼此的规则,界限也很模糊。第三,家里有父母在,有时候他们也会发号施令,那么阿姨弄不清楚究竟该听谁的。
反思之后,她也有行动。她找阿姨谈心,真诚地表达了对阿姨的感激,跟她商讨是否需要增加一些劳保措施,比如多备几双橡胶手套?;固傅阶约汉茏鹬厮闹耙担⑶揖醯盟梢愿呐霭裱核淙宦杪枳龅氖且环萜胀ǖ闹耙?,但是很用心,这个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学习。
同时,月儿打了一份详细的表格,是她们家所有的家务分类,按照房间、打扫频率、具体事务,备注分类。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样一来,规则和界限都很清楚。主人不用盯着她做事,不再抱怨哪里和哪里的清洁没有做,而阿姨也不会有“被逼做事”,“老是被命令”的感觉。
从那以后,阿姨像变了一个人,做起事来非常认真努力,每天超额完成任务,质量也很高。有时候甚至愿意主动延后下班时间。
月儿的父母对阿姨的变化表示震惊。
人生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生活中也难免会有冲突。
如果我们一直沉溺于抱怨之中,被已经发生的事情束缚了手脚,就会在一些负面的情绪中打转,心灵得不到自由。
你需要做的,不是受到过去束缚,而是着眼于当下,思考,今后该怎么办?
人生,是一次可以选择的旅程。早上起床时你可以选择这一天是美好的心情,也可以选择不开心。你可以选择在现状中抱怨,也可以选择改变。
一切取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