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六月便不断接到咨询电话,有几个人劈头盖脸地问,“关老师,你说孩子报啥志愿好呢?”
我一听到这样问,心里就乐,我根本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成绩咋样,爱好兴趣,天赋才干如何,不知己知彼怎么报考???
想报合适的志愿必须得做到三知道:
知道职业,知道自己,知道各大高校的情况。
报考志愿是生涯规划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环,所以这事还得从生涯规划说起,刚好上个月我听了著名生涯规划师缪仁票(好奇怪的名字是吧?百度上搜一下就知道他有多牛)的课,很有感触,结合我的经历,谈谈怎样规划人生。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被问,“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其实这就是职业问题,一般孩子都会回答:科学家、开飞机的、医生、工人……我们不讨论职业的好坏,只说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先说我自己,我生在农村,能接触到的职业就是农民,教师(我爷爷曾是县一高的校长),乡村医生,亲友中在城里工作的工人,而当农民是不需费力的。村里人的眼界不会高到要孩子当科学家和飞行员的高度,他们眼里最吃香的职业就是教师,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而陌生的职业和未知的领域让他们恐慌,能让孩子报考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专业的人不是具有开土扩疆的魄力,就是糊里糊涂上了船,所以教师队伍里出身农村的比例很高。
父母亲友的话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女孩当老师挺好的,吃国家饭,旱涝保收,带孩子又不累,干净又体面……”缪仁票老师也有切身感受,六零后的他生在饭都吃不饱的农村,他父亲最常念叨两句话,“好好学习长大当个老师”,“不好好学习,你连老师都当不成”。这叫生涯唤醒,在年幼的时候,周围的人就在你心里种下了职业种子,以后你若不从这行,就会有与所有人对着干的别扭。
后来可想而知,我家姐弟五人,我和老三是教师;缪仁票老师兄妹四人,一个小学老师,两个中学老师,一个大学教授。
这种生涯唤醒,其实并不好,因为他不是孩子自发的选择,而是被动低接受了父母亲友的意愿,这感觉就像周围人都劝你跟某某结婚,你懵懵懂懂的就结婚了,婚后才发现“哦,天哪,这人我一点也不喜欢,却要跟他过一辈子,痛苦”,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的专业,又有多少人就业时专业对口?或者你有幸中奖,这个职业恰好是你喜欢的,那就皆大欢喜。
一个人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深受家人亲友的影响,但不可否认每个群体的视野都有局限性,当然还不止此,比如我弟弟。他七八岁时(95年左右),我们一起看电视(黑白的),刚好播到南阳“猪百万”的猪生病了,他抱着猪到郑州各大院校找专家看病,他说“对待猪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看到这里我弟说了一句,“我长大也要当猪百万”。20年过去了,他不忘初心,真就在成为猪百万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并且在一次会议上,他见到了偶像“猪百万”秦英林,不过人家已经是河南首富了。
所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还受电视、报纸、书籍、网络等等的影响,不要小瞧了这些渠道,这些极大地拓宽了一个人的视野,必须让孩子知道和熟悉大量的职业,他才能比较鉴别,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有个朋友,家在山区农村,他从小立志要发明创造农业机械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然他对此也很感兴趣,家里的手电筒、收音机、电视机,他父亲的农用三轮车都曾被他大卸八块。他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去上学,不厌其苦,读到高中,成绩拔尖,老师告诉他,高校有个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是专为你打造的,他问“哪个大学这个专业最强?”老师们对尖子生的志愿非常重视,经过比较筛选,给了他五个选择: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清华,浙大,哈工大。他最后选择了西安交大,目前他是这一行的佼佼者,设计的产品不仅福泽故土还远销海外。
现在大家闭上眼睛,说出三十种职业,想想这些职业你是怎么想到的?是你从事的,见到的,还是听说的。你现在从事的这个职业是受了谁的指引?
所以生涯规划第一步:先定大方向,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步,成为这样的人,我要选择什么行业;第三步,报考志愿时,选择什么专业才能从事这个行业,哪个院校这个专业强,自己的高考成绩又能跨上哪个层次的院校;第四步,要想选这个专业需要在高中选择什么科目,以前是文理文科,高考改革后是“七选三”(语、数、外属于必考科目,政、史、地、理、化、生、通用技术七门里选三门)。
比如某个人想当著名医生,
先说失败的,再说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