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 设计的核心价值是美学。这一篇,就探讨下,如何做到美。
最核心、最基础的是,要先成为美的欣赏者?;痪浠八?,要拥有较高的审美。
?关于审美,我们会分成两个话题来探讨,分别是:美是什么?如何提高审美?
美是什么?
分别从生活、学术的角度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1 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有两种美,分别是:自然之美、人造之美。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山川湖海之美,比如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之美。
所谓人造之美,是指人类发明创造的各种物质和文化之美,比如建筑、诗歌、手机、书法之美,比如 UI 设计之美。
针对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人类的审美有两个特性,分别是:共性、差异性。
所谓审美的共性,是指人类在欣赏自然之美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度一致。
比如黄山的美是世界公认的,奥黛丽?赫本的美也是世界公认的,幼儿园里班花的美在小朋友当中也基本是公认的。
相应地,所谓审美的差异性,是指人类在欣赏人造之美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比如一个关注流行与时尚的单身青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很可能会被并不关心流行与时尚的父母这样说:那啥,你姑准备给你介绍个对象......这身衣服不好看,上街买身好看的吧。
我们平常说的“审美”,更多是指人类在欣赏人造之美时所呈现出来的差异。这也是本文探讨的“审美”。
2 美的来源
从学术角度来看,美来自美感。而美感与好感紧密相连。
能够满足人们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这种快乐的感觉就是“好感”。
这种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也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这种快乐的感觉被称之为“美感”。
比如笔者喜欢匡威经典款帆布鞋(All Star 系列),那我就会对它有好感。当我在街上或商场里看到它的时候,精神上就会产生一丝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的感觉就是美感,我会觉得匡威经典款帆布鞋是美的。
一个喜欢奢侈品的女孩对 LV 的包包有好感,并且觉得它很美,也是类似的道理。
能够满足人们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就是人的价值取向。通俗来讲,可以说是人们喜欢的事物。
学术意义上的“好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们感觉到自己的主观需求被客观事物满足了。也就是说,当拥有喜欢的事物时,才会产生“好感”。
而我们平常说的“好感”,和是否拥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比如,不管我有没有买匡威经典款帆布鞋,我都会对它有“好感”。但当我买它的时候,我对它的“好感”一定会达到一个巅峰——各位想象一下自己血拼完后的心情就知道了。
学术意义上的“美感”,则主要得益于喜欢的事物的外在形态。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无须拥有它,美感和美就会产生。
所以,相对而言,“好感”偏物质化,“美感”和美偏精神化,也就是我们在上一篇所说的:美学是一种精神追求。
3 美的种类
学术或者美学角度的美,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视觉之美、精神之美。
所谓视觉之美,是指外在形态之美或表现形式之美。比如企鹅胖墩墩、走起来一摇一摆的体态。
所谓精神之美,是指视觉之美的精神内涵。比如企鹅胖墩墩、走起来一摇一摆的体态会让人觉得憨厚、可爱。
再比如石墨文档的 UI 设计,我们会觉得好看,有一种中式美学在里面,让人觉得安静、优雅。这里包含安静、优雅在内的中式美学就属于精神之美,石墨文档的 UI 设计本身,则属于视觉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提到,“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
“视觉之美”对应“物理”,“精神之美”对应“人情”。
乔治?桑塔耶纳先生在《美感》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从一切表现中区分出两相来,第一相是实际呈现的对象,包括字词、意象等具有表现力的东西。第二相是暗示出的对象,包括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者由此唤醒的意象等被表现出的东西”。
“视觉之美”对应“第一相”,“精神之美”对应“第二相”。
再来看下,视觉之美和精神之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乔治?桑塔耶纳先生的观点是,“如果价值完全存在于第一相中,就不会有美的表现?!?/p>
也就是说,视觉之美和精神之美,要么同时存在,要么同时不存在。先有视觉之美,之后引出精神之美;如果引不出精神之美,视觉之美也不会成立。
人类的大脑,仿佛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专门用来存放关于美的精神和意识,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提到的憨厚、可爱、安静、优雅等。我们姑且称之为“美学数据库”。
当视觉之美映入眼帘时,大脑就会马上去这个“美学数据库”索引。当索引到对应的精神和意识时,精神之美就会马上出现,视觉之美也随即成立;当索引不到对应的精神和意识时,精神之美就不会出现,视觉之美也不会成立。
精神之美还有两样很特殊的美,那就是真和善。如果把精神之美比做一座金字塔的话,真和善既在塔底,也在塔尖。
之所以说真和善在塔尖,是因为人类拥有高级文明,赞美真和善、追求真和善,但是真假、善恶共存于人间,要想永远保持真和善很难,要想做到至真至善更难。
之所以说真和善也在塔底,是因为一旦在真和善上有缺陷,其它精神之美就会跟着衰减,甚至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而一旦在真和善上有严重缺陷,其它精神之美甚至会瞬间崩塌,个别名人因为丑闻而形象崩塌就是典型例子之一。
结语
生活中有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人们欣赏自然之美时,会表现出高度一致;人们欣赏人造之美时,会表现出差异。我们平常说的“审美”,更多是指这种差异。
人们会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抱有“好感”,这些事物的外在形态会给人带来“美感”。
美可以分为“视觉之美”和“精神之美”。
“精神之美”出现时,“视觉之美”会随即成立;“精神之美”没有出现,“视觉之美”也不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