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 ? ? ? ? ? ? ――唐? 王贞白《白鹿洞》
? ? 对于当下基础教育的弊端,大多数人都已略知一二,但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不知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如何研究、改变、努力另辟蹊径。
? ? 读钟启泉教授《课程的逻辑》第五章《“学校的知识”与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似乎了解到问题的症结。任何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问题之中。没有人可以处理一个自己不知道是什么问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
? ? 从课程社会学出发,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其价值的本质特征。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知识的掌握”成了求得应试成功的手段。学生在学校里专注于积累知识,而积累的知识就像商品那样,用来换取应试的成功。这是不折不扣的“学校知识”商品化。
? ? 在以选拔和分数等为前提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作业始终处于以他人为敌的竞争之中。我国80年代以来对于“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实质上就是一种“学校知识”批判。
? ? 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当包括三个侧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克服知识的非人性化、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
? ? 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是一种从“实质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重心转移,是一种广义的“学校知识”概念。
? ? 新教育社会学派从知识社会学的知识概念出发把握课程,把“课程”视为“旨在充分地满足他人的期待所要求的知识的社会处方”。
? ? 教育内容是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文化体系中,根据某种价值判断作出选择并赋予教育价值的。构成教育内容的学术知识、政治价值观、道德态度、艺术作品、工艺制作、演奏技巧等等都是旨在教育的经由社会性过程而选择出来的价值。
? ? 如何整合这些要素,并且成为课程研究的有效概念呢?事实上,近代以来,各国为了保障有效的“素质价值”的分配在公共权力的支配之下,有借助学校和课程表现出权威性、制约性的倾向。这就是说,学校中的“素质价值”的分配是借助课程——以正统性的标准限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教育对象和课时,通过拥有权威性的教师来实施。
? ? 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只是你不了解的问题。当问题存在时,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结果,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才是你真正应该探究的原因。找出根源,你也等于找出了答案。
? ? 课程标准如何建立和修订?钟启泉教授从课程目标的分解和落实、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四个方面列述了我国课程标准编制中笔者认为需要关注的若干基本视点。
? 钟启泉教授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为每一个学生奠定扎实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需要准确定位,不能任意拔高。目前一些普通高中,特别是重点寄宿制高中在规划课程目标时,甚至标榜什么“造就占领科技制高点的一流人才”,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 ? 课程改革的实践不能随心所欲,需要有课程理论的支撑。其实,大凡“课程改革”总要经历“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等的环节,而且在这些环节之间总会存在某种“落差”。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正视这种“落差”。
? ?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2018年秋季,将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新高考制度。
? ? 钟教授以为,克服“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之间“落差”的惟一策略是“学术讨论”,而克服“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之间“落差”的惟一策略是“教师研修”。只有在这种“学术讨论”和“教师研修”的过程中,我们的课程观念才会得到变革,新的“课程文化”才可能创造。
? ? 学??纬涛幕鞘迪纸ㄉ杞逃抗铰阅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同理,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也就要加强学术讨论,吃透课标精神;加强教师研修,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摘录)
? ?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 ?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 ?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悸堑礁咧醒嘌难靶枨蠹吧Э际砸?,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 ? 三是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纬淌凳┑脑鹑?。
? ? 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 ? 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 ?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 ?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 ?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伪昴芄宦涞兀行Х⒒油沉熳饔?。
? ? 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比较关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 ?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 ?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 ?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 ?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