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籍?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人生密码》连载15)
《人生密码》连载15(作者:南极光哥-王秀光):第三章第一节(三)王阳明心学启迪之一:知行合一
?
(三)王阳明心学启迪之一:知行合一
1、千古奇人王阳明——难以复制的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伟人,因为与历代统治者骨子里“觉醒为祸、愚民可御”的价值观相左,其所创学说及影响力被刻意掩盖“打压”,以至于提起中国历史上的“贤人先哲”时,竟然很难想到还有这样一位其实“完美到开挂”的“奇人”存在。今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历史的真相,回顾这位被誉为“奇人”、“圣人”、“千古完人”的一生。
他,立功无数: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
他,开学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他,创新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他,就是“千古完人”——王阳明。
王阳明又称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消除“顽疾匪患”,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完成“得道”(开悟得道)-“行道”(实践运用)-“应道”(成功验证)之人,以至于历史学家们宣称“王阳明后无圣人”。
王阳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古人典籍的理解更是异于常人。年纪不大就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也称阳明学、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2、千古圣人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的伟大“心学”
中华上下五千年,多数学者认为,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有细心的读者会问,这里为什么没有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圣人“老子”?作者认为,学者们在这里之所以没有把中国“第一圣人”老子算上,是因为老子创立的“大道学说”透视宇宙真谛无人能“及”(企及达到),所写的“道德经”玄之又玄无人能“解”(完全解释),再加上“孔圣人”历史上又多次向老子请教,且有“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将老子“喻龙”之评价,自认为与老子相比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后人通常情况下也不将“神一样存在”的老子与其他“圣人”并列。
作者在前面的文章里曾经说过,在世界公认的东方“三大圣人”老子、孔子、慧能三人之中,孔子应该是最接“地气”的,他所创立的“儒学”影响中国数千年,仅“学而优则仕”一条就被“读书人”数千年来奉为“圣旨”,直到今天仍是“读书人”首选的“前进”方向。而王阳明被后人称为“全能大儒”,比孔圣人更接地气。具体表现在,他不仅精通“儒学”还将其理论发扬光大;不仅在理论上“精思求进”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将自己感悟、创立的学说亲身运用于社会实践,且屡获卓越功勋的“圣人级”人物。
明穆宗朱载评价王阳明: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阳明的“心学”更流传到东亚,成为日本民治维新的重要推手,引领日本迅速崛起,让蒋介石长叹:“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功利性强,人不免烦躁、焦虑,而王阳明的心学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人身心修行的法宝、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不管是学术界、商界、政界都推崇备至。
“知行合一”学说的提出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爸?,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靶小?,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
“知行合一”针砭时弊治疗社会“人格分裂症”
王阳明宣讲知行合一是为了针砭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这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巨大现实意义。王阳明的思想脱胎于朱熹的思想,但他不认同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知有止境吗?我要“知”到什么时候才算是“知”呢?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做,因为完全可以有一个托辞,我还“知”得不够,我还没有“知”。王阳明认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士大夫没有担当精神,就是因为有这个“知先行后”的指导思想。士大夫一天到晚都在坐而论道,但“道”并没有畅达于天下。空谈,导致了人格的严重分离。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应邀到贵阳讲学,他首先就是讲“知行合一”,他就是想纠正当时知识分子中盛行的“知先行后”的风气。他认为“知行合一”,使人回归到根本的内在统一性,消除人格分离?!爸泻弦弧?,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人格完善”。这是他宣讲“知行合一”的最初目的。
“知行合一”强调真知是可以实践的
从“知”和“行”的本来意义上来说,它们的的确确是合一的。王阳明多次提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当我们关于一个事的“知”,达到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程度,就必然会体现在实践当中的;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明明白白,一丝不乱的程度,那就一定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知识的体现?!爸焙汀靶小笔导噬鲜且患碌牧矫?,“知”和“行”是在同一个过程中,“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分离了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行过程?!爸本褪恰靶小钡目耍靶小笔恰爸钡耐瓿?,这叫做有始有终。总而言之,“知”不仅仅只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知”一定要还原到生活的实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知”的价值。这是“知行合一”重要的内涵。
(原创书籍?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人生密码》连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