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要修炼“平静”,假期统计了五天,战绩辉煌,其中三号动怒3次,都是因孩子调皮、不听话。
正好趁此机会,阅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发现了自己会对孩子叫喊的原因。
压力大、焦虑
睡眠不足、身体疲惫或不适
没有自己的时间
有其他事情要忙,不希望被打扰
连续独自带娃超过三小时
被孩子打、咬、踢等
不让孩子做的事,经几次提醒后仍不管用
这本书中还提到其它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就以吼叫为亲子互动方式;还有迁怒,即本来是生别人的气,结果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再有大人和孩子各自的气质不同、相互适应度不同。
这个“气质”可以在书中进行测试,我发现自己和儿子的区别在于:
我喜欢安静,需要自己的空间,但儿子太爱动,并且黏人。
我容易焦虑,而他又很倔强,想要什么东西并且绝不改主意时,我们就容易僵持。
此外,儿子属于比较敏感的人,因而大人对他发火,对他的影响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大。
他看到我们生气时,就会央求道:“不要打我屁股,我害怕!” 实际上偶尔打他屁股的力度并不大,打完他也很少会哭,可能是这种发怒的表情和阵势,让他恐惧吧。
也是基于这一点,还有我不喜欢自己喊叫完的样子和感觉,所以希望改变自己[尴尬]。
实际上,愤怒和羞愧都是正常的情绪,不必压抑,我们需要表达和释放,关键是不要指责,对自己要充满善意和爱——哪怕是犯错的时候。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即兴发挥的艺术,没有一定之规,总在变化之中。只要你对孩子的管教是以他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为中心,只要你能够时常关照你自己的想法、情绪和呼吸,那么,再加稍许运气,你就能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