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听女儿和外侄女她们说过多次,新开的地摊火锅火爆无比。随时都听她们念叨,要去吃地摊火锅。昨天女儿她征求了她妈妈的意见,也有此意,于是乎,吃地摊火锅终于成行。
我虽无此意,但一家三口,赞成票为三分之二,少数服从多数,也只能同往。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地摊火锅还真就是火爆。
早听她们说过,地摊火锅店在“四海龙”那条街。先找地方停好车,就朝既定目标方向步行。
四海龙到了,又前行数十步,赫然一块“地摊火锅”的大牌子映入眼帘,红漆亮格的,好气派??赡抗庀率?,“门前冷落鞍马稀”,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哪有她们说的的那样神乎其神?
“哟,这里又新开了一家!”
未等我质疑发问,女儿她们异口同声的惊诧解除了我的怀疑。
“不是这家,还在前面?!彼怯檬种甘疽馕?。
转过街角,只见一小店门前人群簇拥。不需说,应该是这里——目的地到了。
走近门前,场面确实把我镇住了。
开间三至四米大小的两个门面,里面已经爆满。门前人行道上放有四张桌子,旁边也站满了人。
左手边门面,齐门槛放了一张卖猪肉的案台,占据了门面四分之三的位置,仅留一米左右的通道进出。
案台面上,一头堆放着新鲜猪肉,一头放着绞肉切片机。
案台后面,一个年轻小伙,戴着厨师帽、口罩,胸前系着红色的围裙,围裙上印有“盘古地摊火锅”字样。
他手持点菜本和中性笔,负责排队发号。这就应该是这家火锅店的运行中枢了,就这么简单。不豪华不漂亮,甚至无章法不规范。
仰首一看,,门头很低。一块不起眼的牌匾,在寒冬傍晚昏暗的光线里,不能全部看清,只能看清楚近前的竖排的“盤古”和横排的“地摊”四个字,后面的“火锅”二字便模糊不清了。
门前排队的人已经聚了很多,0—3℃的气温,也没有冷却大家抢吃火锅的热情。
浪子和蓉蓉两老表挤上前去,抢到了一张排队单,那总指挥般的小伙在本子上面写了“5号4人”,然后递过一张排队的号码条,并强调说:“你们前面还有四桌没上!”
浪子她妈因店里有事还没到。她们两老表已肚子饿了等不及,要去买烧饵块,让我排队等待。
我也不惧寒冷,站在等候的队伍里,打开“掌阅”,看了十几页书,才听到那排队发单的小伙子吆喝道:
“5号4人,可以啦,坐12号桌!”
我应声跨进了这个众人趋之若鹜的餐馆。
“你们四个人切几斤肉?”刚进门,那个“总指挥”角色的小伙子拦住我问道,“一般都要切斤半!”
我想我们四个人中有三个女生,只有我一个男生,就告诉他说:“一斤足够了!”
我来到12号桌边,上一拨人吃剩的残羹冷炙还没收拾。桌子是自制的不锈钢火锅方桌,高只有五六十公分,边长也不过八九十公分,上不了一百。北面紧贴柱子,只有三面可以坐人。配桌子的坐凳,是红色和绿色的小塑料凳。
这些设备与“地摊”二字还真是名符其实,十分般配。
放眼四顾,整个餐厅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正在吃饭的多余尚在等待的。所围着的桌子都差不多一般大小。看桌号,一共16张火锅桌,加上门外的4张,一共20张。
在厨师来现炒制火锅锅底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全过程。他拿来一口小铁锅,先把我们所买的肥肉炼成油渣,再加部分植物油开始制作,除了多一个新鲜的豆鼓(我们叫霉豆或者豆食)外,其他佐料和我们平常所用的差不多。
配菜和蘸水是自助的,按人头收费,成人15块,学生10块(身高1.2米以下孩子免费)。
我边吃边给他们算了算利润,自助部分,加砍新鲜肉的部分,再加点特殊配菜单计费部分,每个人头上,他们的赚头也最多10块钱。平均一桌五六个人计算,每天130多桌,日利润要在7000左右。难怪,他们正筹备开分店。
按理说,高收益高回报的生意都应该有好的创意或者独到之处。细细琢磨这个“地摊火锅”,关键在于“地摊”二字,大众消费,新鲜便宜就是它的火爆点。与近些年乡场、集市上发展起来的“小炒肉”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什么东西,民族的、大众的都是经久不衰的,看来餐饮亦然。
吃完买单,我们四个人吃了90块钱,在消费物价不亚于贵阳、昆明的盘州市红果,这已经是非常便宜了。
地摊火锅,难怪乎如此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