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或许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你提出的要求。
雷人的是,很少有育儿书籍提到过这种可能性。大部分都以读者“让孩子乖乖听话”为出发点。提供强迫孩子服从的养育技巧。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养育技巧包含了“正面强化”或“惩?!保簿褪腔呗负屯?。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涉及了,更体贴周到,更尊重孩子的互动方法。
却都几乎从未提及,应鼓励家长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
以新近出版的××书为例,他强调家长在“双赢谈判”中应该更积极,更巧妙。
我发现这些具体概念很实用。其整体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的讲究慈爱。
不过在回答家长“如何让孩子整理床铺或吃蔬菜”的具体问题时。
作者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目标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
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相当健康的饭食,那还有必要强迫他们吃下某样东西吗?
为什么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属于自己的地方(身体)还要按照家长的标准去维系呢?
即使是相对进步的育儿书籍,也倾向于关注,如何让孩子听家长的话。
而非是否应该听家长的话。
某些情况下,问题出在家长的要求,并不符合对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合理期望。
但即使孩子完全可以做到,也值得质疑,他是否应该去做?
有些家长想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乖乖练钢琴?
可更紧迫的问题在于:如果练琴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痛苦不堪。那么为何还要强迫她上钢琴课呢?
是为他好,还是为你好?
他会不会因此变得不喜欢音乐?
这也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境况。
当然,我们期待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无疑还是合理的。
即使我们就哪些事情才合理,还存在分歧。
不过我的核心观点是:在寻求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方法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花点时间去反思我们所提的要求的价值或必要性。
以下是解读部分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服从你时,或许是你的要求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如:让一个四岁孩子写出一个漂亮的“5”。他们的手部肌肉没有发育完全很难写的正规。
有时可能是你的要求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如:摆出一副强迫的姿势,让他们把苦药喝了。
也可能是你提要求的时机不对。
如:在孩子玩的兴头上时叫孩子回家。
所以当你的要求被驳回时,请别急着想象孩子在对抗你,在挑战你,“这点小事你都不答应,你是要开练吗?(摩拳擦掌)”
请先思考一下你的要求是否真的合理?
有些家长会说“我很尊重他了,我经常看育儿书的,知道该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例如:孩子把柑橘一个个散落在客厅的地板上,
你用温柔的语气跟孩子说:请把它们归位,我希望地板是干净的。
孩子不愿意继续玩。
你又说:我陪你一起把它们收起来好吗?
这时孩子会有三种反应:
第一,他听你的,收拾起来。(也可能是不情愿的)
第二,他不理你的话,因为他想继续玩。
第三,他会用语言告诉你。他只是想玩打台球的游戏。
客厅里并没有太多人走动,为什么不能让他玩一会儿呢。
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你就会发现,这和我们一个人看电视,把脚架在沙发上,没有什么区别。
你的要求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眼睛干净一点,心里舒服一点,或者减少第三者对你的指责。(你就这样放任孩子呀?。?br>
这个例子事实上不是一边倒的,总是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牺牲自己的。
人和人的互动是双向的,这才是“重新考虑你的要求”的意义。
你的要求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的情境中,谁选择让步,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只有在当下这个情景中发生冲突时,重新考虑你的要求,往往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答案。
如果按照这条原则去度量,现在市面上某些育儿书籍、论坛、课程,就会发现这些成人发明出来的经验,不过是在满足成人的控制欲。
因为任何人都期望自己有一个省事的孩子。
我也不例外。当我从星期六早上叫写作业,到星期天晚上9点。我的小心脏早就崩溃了。但我努力的维持表面的完好。努力的装作不在乎。努力让自己坚定的相信她,相信她会应付的。哪怕她应付的乱七八糟。
这也是她人生该迈出的一步。
如果你从“孩子应该去体验他的成长”这个角度去考虑你的所有要求。
你就会怀疑一个判断:孩子是否应该听家长的话?
有时候我们越笃定自己是正确的,就会越维护自己所提的要求。不能容忍别人的质疑和反对。
这时候的家长大脑所有通道是关闭的,只剩下一条路。
这条路就是:现在就按我说的办,我的这个办法是宇宙唯一最好的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情绪。
只有当你的观念转变过来,不再觉得自己万事包对。
在遇到冲突时,就更能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
同理心油然而生,这也是尊重的一个基础。
正如没有相同的叶子,没有相同的人,也没有相同的家庭。
没有任何一种育儿理念,适合所有家庭。
即使是适合自己的育儿理念,也需要自己精雕细琢。
好比一件衣服穿在一个人身上好看,你也想穿,但他胖,你瘦,你要穿就需要裁剪。
只有量身之后才能剪出合适你的衣服,这个量身是一定要你参与进来的。再经过多次的试穿。最后制作出合身的衣服。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