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110篇原创文章。本文约4000字,请花8分钟来阅读。)
引子
在上篇我们讲到第一个老师的作用是让学习者对学科产生兴趣,而产生兴趣的方式是制造学习者能力范围内的意外。现在假设我们已经成功激发了学习者对某个学科的兴趣,那么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很简单,接下来,我们需要向学习者传授和这个学科相关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价值观value。这就是第二个老师的作用。
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列放置,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他们是达到专业性(expertise)的三个要素。我们说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是专家,意味着他在那个方面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
下面我以学车为例,来说明这三个要素是如何综合构成专业性的。
无论学习什么,我们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知识。在上路之前,教练肯定要先让你认识汽车和驾驶有关各个部件,并告诉你它们各自的功能,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你驾车。这些东西,就是知识。
有了一些基本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些相应的操作了。当然,我们会先从简单的开始,而且会一个操作一个操作的练习。比如,我们会练习前进、倒车、刹车、转弯、换挡等等。这些所有的单个操作都熟练掌握后,我们就可以综合的运用他们来让汽车随我们心意而动了。
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也少不了知识的参与。比如教练还是会告诉你刹车的要领是什么,换挡要注意些什么等。在练习的初期,我们免不了还是要想着这些东西。等到技能很熟练以后,我们才会抛开它们。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开车方面的丰富知识,也熟练掌握了开车,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开车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还必须遵守交通规则、遵循一些开车的公德。
一个一把就能倒车入库,开上120迈也能轻松自如,但是一路狂按喇叭,动不动就开远光的司机是称不上专业的。他或许有着丰富的驾车知识和熟练的驾车技能,但是显然缺乏正确的驾驶价值观。
综上所述,一个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熟练的学科技能,同时严格遵循学科的价值观。
第二个老师以及如何选老师
好教师的第一个标准——卓越的学科认知
在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第二个老师分别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应该如何挑选合适的老师呢?
知识学习的重点是系统性。这是因为知识不等同于信息,后者只是不确定性的减少(参考信息学鼻祖香农的定义),而前者是有联系且经过验证的信息集合。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定义的要素提出来,就能看出第二个老师是如何起作用的,同时也能看出应该如何挑选老师。
首先,知识是有联系的信息集合。这意味着,信息的组织方式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方面,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有天壤之别。优秀的教师对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入的认识,能够把知识整合进一个系统而又易于理解的框架,极大的降低学生的理解困难。
所以,挑选老师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科认知。同样的知识点,仅仅因为整合的体系不一样,学习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我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
为了做好建筑翻译,我自考了一个道路桥梁的本科学位。建筑工程类的学科有一门必修课就是《建筑材料》。因为我是为做翻译而学习,所以我不但阅读中文教材,也会找英文教材对比,以学习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偶然找到一本很有意思的英文建筑材料教材。
学过建筑的知道,建筑材料教材的编排一般都是以材料类别分章节,比如第一章钢材,第二章混凝土,第三章木材,第四章玻璃等。但是我偶然发现的那本英文教材不是这样的。那本教材是针对住宅设计,每一章的主题不是材料而是人的需求,比如第一章保暖,第二章隔绝噪声,第三章防潮等。然后在每一章里介绍哪些材料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利弊分别是什么。
如果仅对住宅来说,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的内容没有区别,只是出发点不一样?;痪浠八担?strong>两本教材对知识点的整合方式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英文的整合方式更有利于学习,因为更接近实际应用。当我们修房子时,肯定是先考虑需求,然后考虑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我更喜欢那个英文版本,这和我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有关。我并不想成为一个研究建筑学的人,我需要的是更加实用的知识框架,而不是追求全面。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知识点整合方式是面向不同受众的。以材料类型划分章节更多的是面向研究者,它们需要更加全面的基础知识;以人的需求划分章节更多是面向实践者,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致,减少了转化的步骤。
现在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面向研究,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的。对于一些技能性的学科,这种教材编写方式显得极为荒谬。以我的本行——英语教学——为例:有多少人学习英语是为了研究语言学呢?
不用说,答案肯定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只不过是想能够使用一门外语。然而,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以培养语言学研究者为出发点的,所有的课程安排、知识点整合都是上面中文建筑材料教材的模式,而不是上面英文教材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学生被迫学习大量和语言学有关,但是却和语言使用无关的知识。当前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授的知识点有90%都是非必要的。我们是在强迫学生学习发动机工作原理,而学生想要的只是会开车。
你需要掌握发动机工作原理才会开车吗?
英语这东西,一年内学不会,不是老师不会教,就是学生没有学。以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来看,更可能是老师不会教。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路夫人设计了“OP英语入门课程”。这门课程剔除了大量的非必要知识,只保留和英语使用有关的必要知识,并且整合进一个面向功能、面向使用的知识框架。
提供一套最高效的学习框架,带领学生快速入门,快速具备自学能力,这就是好老师的第一个标准。
好老师的第二个标准——精湛的职业技能
在这一个小节,我想顺便提一下,很多人对教师这个行业有深深的误解,认为只要某人会某个学科的知识,他就可以当教师。实际上,教师这个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远超其他任何职业——是的,任何职业,因为它是和人打交道、关乎学生未来的特殊职业。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领域专家,然后还必须掌握专业的教学技能,同时必须有极高的职业道德。也就是上面说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者融合。
很多人对教师行业的误解就在这个技能上面。大多数人都知道,教师最好是学科专家,为人师表要有师德,但对教学技能的专业性,普遍认识不足。正因如此,人们对教师行业的专业性认知远不如对医生、律师的认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个人认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是“解释复杂问题的能力”。很多行业专家并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正是因为他不能将自己懂得的东西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显示自己懂和让学生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师的技能体现在后者。
也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那他就不是真懂。这种说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只是一个循环论证,当不得真。有很多因素可以让一个真懂的人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比如,一位行业专家没有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讲解的难度,或者他已经无法理解初学者的难点和痛点在哪里。这种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常见。一个经常抱怨学生很笨的老师,大概率是这样的人(如果他自身水平够硬的话)。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老师本身足够有水平,但教学并不上心,敷衍了事。这其实是违背师德的表现,但不幸的是,这是很多高校教师正在做的事情。由于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科研的权重显著高于教学,为了职业发展,大多数老师都会把重心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所以既不重视教学设计也不重视呈现方式。
所以,解释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卓越的学科认知,还包括能理解学生困难的共情能力和教学设计上的工匠精神。三者同时具备的老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我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在中国绝对能排进前10位,在教学设计上的工匠精神不做第二人想,但在理解学生困难的共情能力上我和路夫人的差距是十万八千里。这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我和路夫人的目标就是成为卓越的英语教师。
好老师的第三个标准——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有很多内涵。
第一,一位优秀的教师,他要求学生去做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到。有很多家长天天玩手机却要求孩子自觉看书,然后觉得纳闷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行动的感染力是远远高于说教的。想要孩子下地干活儿,自己先挽起裤腿。老师也是一样,一个上课道貌岸然,下课鸡鸣狗盗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的。
第二,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一定要是他自己也认同并使用的。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但却是检验教师的金牌标准。培训界有很多所谓“发明”了某种学习方法的人,他自己却从来没有用过那种方法,说不定就是上个月在家里冥思苦想憋出来的。
我自己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所推荐给学生的方法全都是我自己亲自验证有效的方法。在我看来,向学生兜售未经检验甚至自己从来都没有用过的知识体系或者学习方法,已经不是优秀不优秀的问题,它就是赤裸裸的欺诈。
唐骏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你千万别信,因为他在书里讲的和他自己的成功路径不是一回事儿;咪蒙说她教你月薪五万,你听一下就好,因为她自己从来没有月薪五万过。她的收入当然远超5万,但那不是给人打工的月薪,而是创业的收入,不是一回事儿。她对打工如何月入五万实际上毫无经验。
但我给你说我能教你学会英语,这你可以放100个心。因为我英语的确很好,而且教学经验丰富。这就是言行一致。
总结
当你已经对一个学科产生兴趣后,你需要第二个老师。他/她的作用是传授你成为学科专家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 卓越的学科认知。
- 精湛的职业技能。
- 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