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作者是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可能因为我学的是医药专业,以前工作常往医院里跑,常听医生提到生老病死,也在医院见到世间的冷暖。这个书名,让我好奇,到底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告别?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惊叹于在美国有那么多的疗养院,有那么多人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在中国,在我身边,没有多少人会去养老院,确实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观念是养儿防老,所以老了之后,无论怎样,都要住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里,都希望能看到几十年的老邻居。
作者是医生,所以他关注的多数是那些本来身体有疾病的老人。但是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每个人的身体功能都会不断下降,直到不能动弹的那一天。那一天到来了,怎么办?作者所描述的疗养院,每个人都没有了自己的房子,没有自由,没有隐私?;だ砣嗽苯心阕鍪裁淳偷米鍪裁矗芏嘞不兜亩鞫疾荒鼙A?,很多喜欢做的事情都不能继续。已经不再有家。说得难听一点,在那里就是在等死。
老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跌倒,本身骨头就不好了,再跌一跤会直接让身体机能急剧下降。但是很多老人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对于儿女来说,他们需要作很多事情,所以首要的任务是把老人放进养老院,保证他们的安全,所以也无暇顾及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
我一直在想着上伦理课的时候,我说英国有临终关怀医院,美国以家庭临终关怀为主,中国以临终关怀病房为主。当时还觉得,临终关怀医院非常高级非常专业,那是值得我们向往的地方。
但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
关怀病人最好的地方是在家里。
很多的病人都惧怕自己临终之前身上插满了管子。
我跟学生谈临终关怀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教导他们,我们需要跟病人讨论他希望生命的最后是怎么样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谈话有多难。
我没有经历过临床,更加不清楚病人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到底能有多复杂,一个人到底同时会患上多少种疾病。
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深深的羞愧。
作者还提到,只有生命的脆弱凸显出来的时候,人才会去关注当下,关注周围,如果觉得自己时间还很多,我们就会有很远大的目标,我们就会期待远方。庆幸的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就开始学会关注当下了,我告诉自己,此时此刻就是我的生活,就是我生活的模样。学会这个并不容易,做销售的时候我一直在期待,期待某些变化出现,然后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是大错特错的,改变不是自己发生的,是需要人去践行的。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才会去想,我期待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该如何做出改变。
面对疾病的时候,人们常有的反应就是找医生,医生一定能帮助把病给治好,经过治疗的我们也一定会复原如初的。这也是导致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太高,而让医生跟病人谈论死亡又难以启齿。其实人类的传统文化就是如此,避免谈论死亡。但是现在我们的文明程度不断增高,死亡也只不过是每个人生命必经之路,我们需要正视它。
每个病人都会有自己的期待,我们在生命非常脆弱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取舍,你是愿意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余生,还是愿意在医院接受各种治疗来尽可能延长你的寿命。手术风险极高的时候,你是否愿意去赌一把。这个决定应该最好是由病人来做的,但是人生病的时候,谁还能够心平气和地去想我是否还有余生,我的余生要怎么样度过?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和病人、病人家属的大力协作?;蛘咚担颐窃诿挥猩?、没有意外的时候,也能跟家人谈谈,假如不幸发生,你是希望接受一切治疗,还是放弃,顺其自然就好。或者也可以谈谈,当需要取舍的时候,你最希望能够保留的能力是什么。
最好的告别应该是医生坦诚告诉病人目前的医疗手段对他的疾病无效,或者采用姑息治疗对他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而病人也能坦然接受自己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并终将有一天会死去,病人的家属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亲人总会有离开的一天,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但是,要实现这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