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努力叫你看上去很努力,有一种落实叫用文字去落实。
这种现象就是形式重于了实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自欺欺人。不过这样的游戏往往就是上行下效,几乎体系里面没多少人会相信是事情真的去被落实了,却也没多少人会傻里傻气的在运动进行时高调的反对。
尽管历史一再证明,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过眼烟云,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形式重于实质的背后是其实评价体系和评价手段的缺失。经济领域,可以用金钱多少作为一项衡量标准,便于计算和比较,所以福布斯排行榜这样的生意也能经久不衰,商人几乎永远是这个社会最有动力去干实事的人,尽管有些自命清高的人斥之为逐利。
我其实是一个很喜欢用形式代替实质的人,以前自认为这是聪明和会适应。
从小做班干部的时候,我就明白上级希望看见的只是一个检查结果,所有的任务都会有一套评价体系,具体事情做得如何,并不如研究评价体系如何来得实际有效。
于是乎我拿到过压根没有开展的活动的优秀,不开会议照样能交出洋洋洒洒的会议记录,不做实验照样能写出严丝合缝的论文,我从来不觉得这些是在作假,我以为自己只是在利用游戏规则的漏洞,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关。
只是我忽略了,所谓评价体系,是存在一种是外界的评价,追求这种评价利益最大化,会让自己做事的驱动力来自于表现给别人看,这样的动力本身就是不足的,加上采取的形式主义的指导思想,结果当然就可以预料。
但是也有一种不因外界而变化的评价体系,那就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驱动。我没能开展的活动,让我失去了自己领导力成长锻炼的机会,我没能实际召开的会议,让我失去了和别人思想交流的机会,我不做实验能写出的论文,固然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嘲弄,也是对自己科研道路的断送,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给自己一个开始的机会,一个实质的准备。
形式,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浪费。要点就在于先要自欺,说服自己这事实质不重要,只要做好形式就可以了,接着就可以去应付别人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就是达到欺人的目的。
可是现实却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并不是一直都要由别人的标准来判断,真正能够一生相伴,不断的评价自己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个无法自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