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
有位家长在阅读了“青春期的少女:怎样让孩子少一些纠结“ 之后,表示很有同感,不过,她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 孩子不纠结,家长纠结,怎么办?
我儿子上大一之前,特别想换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但是我觉得他的手机用了还不到一年,不用换新的。他爸爸一直有点固执的想法,希望孩子用国货。
拖到了11月份,他还是坚持用自己的钱买了新手机。后来我发现,他为了买耳机等配件,还跟亲戚借了一些钱。当时我很生气,让他寒假打工挣钱,还钱。他也同意了。
孩子说,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要追求,但是要采取正当手段。其实孩子也不是没底线??墒?,我总是不放心。为什么每次儿子要买东西,我都这么纠结呢?
纠结源自冲突。
表面上看起来,让妈妈纠结的,是儿子的过度消费与妈妈自己的消费观念的冲突。
在下面的思维导图里,我分别列出了儿子、妈妈和爸爸对于买新手机这件事的看法。的确,三个人的关注点和评价依据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也就是有不同的消费观念。
这个消费观念的冲突,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 爸爸妈妈和儿子分别做出了让步,儿子用自己的钱,买到了自己喜欢的手机。?
看似皆大欢喜的一件事,为什么妈妈还在纠结呢?
纠结,就是心里打了结。 也就是说,买手机这个外在冲突虽然解决了,但是妈妈心里的冲突还在继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借助“感受 - 行动 - 想法”这个认知模型,来仔细地分析一下。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没必要买新手机。
消费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也受到成长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最初的想法是,儿子的手机还很新,所以没必要买新的。
虽然第一反应是不同意,但父母最终还是让步了。是什么让父母这样做?
看起来,是儿子的坚持。实际上,是父母在感受到压力、不高兴等情绪的同时,也下意识地感受到孩子有某种必须被满足的需要。情绪,尤其是父母应对自身情绪的方式,让他们做出了让步的行动。
但是,下意识的接纳,却让父母无法在意识层面,说服自己。
他们心里,始终都还有那个"不必要“的声音,比如,
“下次孩子又要买东西,怎么办? 也不能总是这样让步吧?”
“他要是养成了这样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将来怎么办呢?我也不能管他一辈子。挣钱不容易,花钱可太容易了.....”?
当意识无法解读我们下意识的行为时,也就是说,尽管我们采取了某个行动(同意孩子买手机),但是,意识上却并没有完全地改变(这么贵的手机,真的没必要买)时,我们就会因为内在想法与外在行动的不一致,而感受到自我的冲突,这就是纠结。
纠结,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怎么样让自己少一点纠结呢?
答案: 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的情绪、想法、行动保持一致。
具体怎么做呢? Daniel Goleman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指出,认识自己的基础,是自我察觉。也就是既要认清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要认清对待情绪状态的想法和态度。也就是说,自我察觉,包含两个层面的意识:
1,知道自己有压力有情绪,
2,知道自己对待压力和情绪的态度和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有情绪,但却很难有意识地应对自己的情绪。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常见的应对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呢??
1. 放任情绪。这类家长, 一边觉得自己不该冲着孩子大发雷霆,或者打骂孩子,或者讽刺挖苦嘲讽孩子,一边又会不断地允许自己的情绪失控。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不该那样做,可就是管不住自己?!?/p>
假如你也是这样的家长,请你反思一下:
是什么,让你要求孩子“管住自己”, 却允许自己”管不住自己”呢??
是什么,让你对自己和对孩子,用两套标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管不住自己的家长,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管不住自己”也没关系。
2.泡在情绪里。这类家长,一边替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请,哄孩子,宠孩子,努力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一边又在心里感到疲劳,被动,责备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常常沉浸在悲伤、自责、失望等情绪里。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我没办法。”
假如你也是这样的家长,请你反思一下:
是什么,让你对孩子那么尽心尽力地服务,却不懂得关爱自己呢?
是什么,让你对自己和对孩子,有两种不同的关爱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导师:不会爱自己的家长,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我不值得被爱”。
3. 管理情绪。这类家长,对自己的情绪有意识,也对自己如何应对情绪有意识。面对孩子的挑战,他们能够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更能够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用相互信任和尊重等方式,参与青春期孩子的生活和决定。
比如,遇到孩子提出买新手机这样的事请,这样的妈妈说,
你的手机还很新,你现在想买这么贵的新款苹果手机,我要是不同意,你一定不高兴;我要是同意了,我心里很不舒服。这个问题挺难办,我先想一想,然后咱们再做决定,好吧?
这样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孩子的能力,并通过设定规则,让孩子练习自我管理。比如,大约10岁左右,开始给孩子零花钱,约定孩子可以自己买什么,怎样做出购买决定等,培养孩子从价值的角度,做出全面而理性的选择。
我相信,这样的孩子,在考虑是否购买昂贵的新款苹果手机时,一定也会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当孩子懂得为自己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时,孩子的要求也就不太会成为家长的压力来源了, 对吧?
这样的父母,就像孩子的人生教练一样,通过关心、指导和反馈,让孩子在家庭之外的人生赛场上,自信自尊地展示着自己的竞赛能力,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地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成长和进步。
假如你也想成为这样的教练型父母,那么,欢迎你跟我一起,坚持学习和实践情商教练型父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