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玩心理学的朋友发的状态:
【学习心理学的三个阶段】
1、有困惑,想通过心理学解决,开始主动关注并学习。
2、学习后发现自己的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于是开始把矛头指向原生家庭,常见的比如:我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3、学会接纳。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有能力去承担并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从而获得心灵平和。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1
最近在看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以前从未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得知这本书也是在新年共读计划时从书友们那里来的,但那时也只是听说,也没有想过要看。
但是看了不少书友的读后感后渐渐地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也正好身边的朋友在这本书下架前买了这本书,便借过来想了解了解其中的一些新的观点,目的是通过阅读在不同的领域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但这本书毕竟讲的毕竟是心理学,而且把国人尤其是家庭关系的“巨婴行为”刻画的如此深刻,难免自己会不由自主的对号入座。
比如,书中提到的病态共生、全能自恋、滥好人等等,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和周围身边的人的行为,不对照,没有意识,这一对照,触目惊心。
武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让国人听到都会心里不舒服的词,那就是“中国式关系”。他说中国式关系特别难以相处,原因在于,我们都是巨婴。
而六个月以前的婴儿都具有强烈的全能自恋型心理,他们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自己。
所以才有了几乎每个国人才有的皇帝梦,放到现在社会里,就是普遍存在的大家长制。
中国式好人的表现即安静、被动、顺从,并会感到深深的自我压制。他们会过分客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别人的每一分付出,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难受的要命。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
中国式好人,在乎的是好坏对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了。也就成了滥好人,滥好人被敬,但是不被爱。
2
反观自己,其实自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是个很难拒绝别人要求的人,对身边的人不论关系疏密,总是会有求必应。结果往往会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总是为了别人的事疲于奔命,而他们却只是坐享其成。
做对了,就是对了,有时候甚至连个谢谢都没有,仿佛我理所应当为他们服务;反之,如果做不好,那立即就是气不打一处来的抱怨和不满。在这样的关系里,我就是所谓的滥好人,而他就是那个全能自恋的人吧,动一动念头,好像全世界都应该围着他转。
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些年里,我也是一个手握“大权”的班长,一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搞好班级建设,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与老师们能够相处融洽。
所以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要求身边的同学甚至是老师,在潜意识里好像我动一动念头或者发一声号令,大家都必须要动起来,要按照我的意念去运作,如果结果按照我的预期实施,那么,我的内心会有很强烈的成就感,也许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就是全能。
但是一旦结局不是我的预期,我就会闷闷不乐,斥责一些人,甚至是勃然大怒,现在看来竟是“魔鬼”上身。
3
从小到大,在父母长辈眼中我都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一度我也因为得到长辈们对我如此的评价感到骄傲,因为在他们眼中,我不是问题少年。
但是随着年龄的渐长,我渐渐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活得竟是如此的压抑,为了迎合大家心目中的所谓的乖孩子,不敢有自己的个性展示,不敢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喜欢写作的我多年前曾在无意识中写下一首诗:
《家是梦想的坟墓》
有人说
家是幸福的归巢
是温暖的港湾
是我们真情流露的地方
是永远朝我们敞开的怀抱
它的胸怀比天高远比地博大
赞赏我的点滴进步
包容我的莫大错误
而我说
家是梦想的坟墓
是毅力的消融剂
是我们意志渐息的地方
是牵绊我们迈步的缰绳
在它温暖的抚慰下
与生俱来的惰性会肆虐会放狂
会肆无忌惮地蚕食我迈步远行的心
家
这个让人爱恋和思念的地方
这个让人心疼和生畏的归巢
我宁可一生漂泊
用惦念和追忆来祭奠生我养我的家!
没记错的话,这首诗应该写在七八年前。
4
在看《巨婴国》这本书的时候,尘封多年的记忆一一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突然间发现多年前自己无意识中写下的这首诗与武志红老师的观点竟是那样的吻合。
病态共生,多么的贴切,多年来我一直想要挣脱的那根线的根源竟然是它。沉浸在书里时,我对其中的观点确信无疑,因为他所讲到的每一个论点好像都能够在我的身上一一对应。
武志红老师说,共生即绞杀。中国人难以承受孤独,都必须结婚,大家庭总想着和小家庭搅在一起,而分离是可怕的。
一个生命,是逐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过程,好的关系,应该最终会导致这个结果。如果在一个长期关系中,你或者彼此,都越活越狭窄,那真是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你们的关系是否变成了共生绞杀。
一个人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年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而我呢,不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心理上都没有获得独立。
5
我也有反思,我的反思一直都是在找除我自身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一直在不断地抱怨中活着,看了这本书之后又把矛头直指原生态家庭。
昨天晚上给父亲打电话,他说,这段时间都想给我打电话,但都是把手机拿起又放下,拿起又放下,他说,怕我忙,怕打扰到我。
我听了,心里竟然没有丝毫的感动和歉意,反而是心里涌起一丝反感。因为听了父亲的这句话我的思维瞬间和武志红老师的观点进行对应,发现正是“共生”。
于是,我毫不客气的对父亲说道,我前段时间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你现在的任务是对自己好点,对我妈好点,把你们俩自己照顾好了就行了,我都二十多了,二三十了,都马上步入中年了,你还不愿意放手,永远都是担心我这担心我那,我都不知道你操这闲心有啥用!你还总是说你年轻的时候我爷爷阻拦你不让你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总是让你守在家里,想想现在的你比他强多少,为啥你看不惯他的行为,自己还要继续呢?
本来跟我打电话显得很兴奋的父亲,一下子沉默了,他想辩解说,为人父母都是这样,贱心。但是被我的那句“为什么不能转变一下自己的认知观,为什么一定都要跟别人一样,跟别人一样的都是对的吗?”他最后只说了一句,等轮到你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挂了吧。
和知己聊天,我提到了这件事,她毫不客气的批评了我一顿,她说,我在国外都能够坚持最少一个星期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我不但给父母打电话,还给亲戚朋友打电话。而你呢,离家才多远,不回家就算了,十天半月都不给父母打电话,你爸妈想你了想给你打个电话还担心怕你忙怕打扰你,终于打通了,你又这样对着他们一顿责怪,你觉得你做的对吗?你是不是看书看得鬼迷心窍了呀?
夜里我辗转难眠,一宿都是在各种不同的奇奇怪怪的梦里度过。
起床后,用凉水洗了头,脑子清醒了不少。挺懊悔的,对父亲说的话,确实过分了。
但我绝对没有鬼迷心窍,脑袋清醒后的我依然认同武志红老师的观点,但是对于自己的行为表现深感惭愧,也觉得他的观点并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6
尤其是这个“病态共生”。
武志红老师在“共生即绞杀”这一章里提到,在中国是合则生,分则死,从国家层面看,我们这块土地上,任何时候,只要出现分裂,总是要追求统一。
而西方国家则是分则生,合则死,每当有那个野心家,如拿破仑,想搞统一时,就会血流漂橹,但统一总维持不了多少时间,甚至可以说,统一在欧洲从未发生。
我们则是,统一占据历史的大多数时间,而分裂是间隙,分裂时,各个野心家和有使命感的人,就总想着统一。
放到单个人的层面,如果你的心理还处于6个月前的共生期,那么,你也是,合则生,分则死。
从武志红老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更倾向于西方国家的“分则生,合则死”模式,但这个观点真的对吗?我认为,武老师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心理年龄都只是停留在6个月以前的水平而已,但不足为据?。?/p>
纵观国内外历史发展,不论是“分则死,合则生”还是“合则死,分则生”,都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寻找到的更能够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对错之分。如果按照武老师所支持的观点,中国绝对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即便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的心理年龄都处于婴儿阶段,都是巨婴,但是巨婴也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而不是一无是处,其实都处在混沌里也并没什么不好,中国不是有句古话“难得糊涂”吗?
我不得不承认,对于这本书中的观点,我陷入的太深,但是很庆幸,我能够从中及时脱离,能够更客观地更辩证地分析自己。
但是这本书我还是要继续看下去,并且打算珍藏,时时翻开,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窥探真实自己的窗,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从婴儿真正成长起来,而不是总是抱怨身边的人和事,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和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