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为什么在Android中使用binder通信机制?
linux中的进程通信
- 管道
- 包含无名管道和有名管道两种,前者用于父进程和子进程间的通信,后者用于运行于同一台机器上的任意两个进程间的通信。只能承载无格式的字节流,且缓冲区大小受限。
- 相关链接:https://blog.csdn.net/oguro/article/details/53841949
- 信号
- 信号是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受进程有某种事件发生,除了用于进程间通信外,进程还可以发送信号给进程本身。使用信号,我们创建通知事件,并通过它引起响应,但传递的信息只是一个信号值。
- 相关链接:https://blog.csdn.net/ljianhui/article/details/10128731
- 信号量
- 信号量就是一种访问机制,让一个临界区域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在访问它,防止出现因多个程序同时访问一个共享资源。临界区域是指执行数据更新的代码需要独占式地执行。也就是说信号量是用来调协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的。
- 相关链接
- 消息队列
- 消息队列即消息的链接表,有足够权限的进程可以向队列中添加消息,被赋予读权限的进程则可以读走队列中的消息,读走后消失。
- 相关链接:https://blog.csdn.net/ljianhui/article/details/10287879
- socket(套接字)机制
- 流套接字/数据套接字 又或者说是面向流链接、面向数据链接,是网络编程中的一种通信机制;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两种实现协议:TCP/UDP ;Socket=Ipaddress+TCP/UDP+port
- 相关链接:
- 共享内存
- 共享内存就是允许两个不相关的进程访问同一个逻辑内存。不同进程之间共享的内存通常安排为同一段物理内存。进程可以将同一段共享内存连接到它们自己的地址空间中,所有进程都可以访问共享内存中的地址。而如果某个进程向共享内存写入数据,所做的改动将立即影响到可以访问同一段共享内存的任何其他进程。因此是进程通信中最为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方式,但并未提供同步机制,所以需要使用其他机制(例如信号量)来同步对共享内存的访问。
- 相关链接:https://blog.csdn.net/ljianhui/article/details/10253345
Android 中的进程通信
为了解决进程中的通信问题,android 沿用了Linux的进程管理机制,如下实现形式:
名称 | 特点 | 使用场景 |
---|---|---|
文件 | 不能做到进程间的即时通信,并且不适合用于高并发的场景 | 用于SharedPreference以及IO操作 |
Bundle | 只能传输实现了Serializable或者Parcelable接口或者一些Android支持的特殊对象 | 用于四大组件之间的进程交互 |
ContentProvider | 可以访问较多的数据,支持一对多的高并发访问,因为ContentProvider已经自动做好了关于并发的机制 | 用于一对多的数据共享并且需要对数据进行频繁的CRUD操作 |
Socket | 通过网络传输字节流,支持一对多的实时通信,但是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 用于网络数据共享 |
Messenger | 底层原理是AIDL,只是对其做了封装,但是不能很好的处理高并发的场景,并且传输的数据只能支持Bundle类型 | 低并发的一对多的即时通信 |
AIDL | 功能强大,使用Binder机制,支持一对多的高并发实时通信,但是需要处理好线程同步 | 一对多并且有远程进程通信的场景 |
IPC 数据拷贝次数对比
IPC | 数据拷贝次数 |
---|---|
共享内存 | 0 |
Binder | 1 |
Socket/管道/消息队列 | 2 |
总结:Binder 优势
- 对设备资源要求低,避免了在底层机制上架设协议
- 传输性能好。socket作为通用接口, 传输效率低,开销大。多用于跨网络的进程通信、或者本机的进程通信。消息队列、管道则采是将数据从发送方的缓存去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然后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缓存区,至少有两次拷贝过程。共享内存无需拷贝,但控制困难,难以使用。
- 安全性。作为应用之间通信,保证数据的安全是首要。传统的IPC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使用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和PID。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比如命名管道的名称,systemV的键值,socket的ip地址或文件名都是开放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不管怎样都无法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地址获得连接。
二、Binder 是什么
Binder作为Android系统提供的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采用了C/S(client/service)。它提供远程过程调用功能(RPC<Remote Procedure Call>)。包含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和Binder Driver。Binder Driver是Binder驱动程序,运行在Linux内核空间;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运行在用户空间。
通信机制的整体框架
四个角色
- Client:使用服务的进程
- Service:提供服务的进程
- ServiceManager:服务管理进程,也就是将字符形式的Binder名字转化成Client中对该Binder的引用,使得Client能够通过Binder名字获得对Server中Binder实体的引用。
- Binder驱动:和路由器一样,Binder驱动虽然默默无闻,却是通信的核心。尽管名叫‘驱动’,实际上和硬件设备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实现方式和设备驱动程序是一样的。它工作于内核态,驱动负责进程之间Binder通信的建立,Binder在进程之间的传递,Binder引用计数管理,数据包在进程之间的传递和交互等一系列底层支持
通信建立
- 注册服务:
- Service创建对应Binder实例对象,然后开启隐藏Binder线程,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同时,将自身的Binder注册到Service Manager,在Binder驱动创建mRemote对象
- https://blog.csdn.net/moonshine2016/article/details/54378358
- 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通过Service Manager查找到服务端的Binder,然后Binder驱动将对应的mRemote对象返回。
- 通信建立完毕,此时可以开始使用服务。
服务使用
- Client借助通信建立是返回的IBinder对象(Stub/Proxy),调用服务的方法。在Service未返回结果的时候,Client处于阻塞状态。请求的数据交给Proxy代理处理。
- Proxy代理接口将client传递的参数打包成Parcel对象( transact() )。
- 将Parcel发送到内核中的Binder driver。
- Binder驱动程序将数据发送个Server,Server对数据进行解析,并根据相应的操作标识进行相应的操作处理。
- Server操作完成之后,将执行之后结果数据封装。然后将数据交给Binder驱动程序调度。(onTransact())。
- Binder驱动程序将结果数据交给Client的Proxy代理,Proxy代理将数据解析后将最终结果返回给Client。
- Client接收到数据之后,结束阻塞状态。
通信中数据的共享
- 客户端要调用远程对象函数时,只需把数据写入到Parcel,在调用所持有的Binder引用的transact()函数,transact函数执行过程中会把参数、标识符(标记远程对象及其函数)等数据放入到Client的共享内存
- Binder驱动从Client的共享内存中读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找到对应的远程进程的共享内存,把数据拷贝到远程进程的共享内存中,并通知远程进程执行onTransact()函数,这个函数也是属于Binder类。
- 远程进程Binder对象执行完成后,将得到的写入自己的共享内存中,Binder驱动再将远程进程的共享内存数据拷贝到客户端的共享内存,并唤醒客户端线程。
- Binder驱动内存解析
三、实际应用
1、创建服务代码
? 自定义Binder,需要在Service 提供服务,我们就先创建SService,在内部创建Binder。
public class BookManager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判断Service是否销毁
private AtomicBoolean isServiceDestory = new AtomicBoolean(false);
private CopyOnWriteArrayList<Book> bookList = new CopyOnWriteArrayList<>();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添加默认数据
bookList.add(new Book(0, "demo1"));
}
@Nullable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mBinder;
}
//Binder 创建位置 服务中创建
private Binder mBinder = new IBookManager.Stub()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Book(Book book)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book.bookId = bookList.size();
bookList.add(book);
}
@Override
public List<Book> getBookList()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return bookList;
}
@Override
public Book getBookById(int bookId)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for (Book book : bookList) {
if (book.bookId == bookId) {
return book;
}
}
return null;
}
};
}
2、注册服务
<service
android:name=".service.BookManagerService"
android:process=":remote" />
3、客户端绑定
//绑定服务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 BookManagerService.class);
bindService(intent, conn, BIND_AUTO_CREATE);
//服务链接
private ServiceConnection conn = new ServiceConnec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IBinder service) {
Log.d("", "onServiceConnected=>name:" + name);
//获取代理服务对象
//同进程时,调用asInterface返回的是Stub对象
//不同进程,调用asInterface返回的是Stub.Proxy对象。
mBookManager = IBookManager.Stub.asInterface(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erviceDis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
Log.d("", "onServiceDisconnected=>name:" + name);
}
};
4、使用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if (mBookManager != null) {
Book book = new Book( 0,"Demo" + new Random().nextInt(1000));
try {
mBookManager.addBook(book);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Log.e("", e.getLocalizedMessage());
}
}
}
}).start();
Proxy - Stub 设计模式
- Stub 跟 Proxy 是一对,俗称“代理-桩”,一般用在远程方法调用。
- Proxy 相当于是拿在手里的遥控器,而 Stub 相当于长在电视机里的遥控接收器,它们有着一一对应的接口方法,但操作的方向刚好相反。
- Proxy 的接口供客户端程序调用,然后它内部会把信息包装好,以某种方式(比如 RMI)传递给 Stub,而后者通过对应的接口作用于服务端系统,从而完成了“远程调用”。
- 一般不同进程间通信的时候都会用到这种模式。
/**
* Cast an IBinder object into an com.example.aidl.IBookManager interface,
* generating a proxy if needed.
*/
public static com.example.aidl.IBookManager asInterface(android.os.IBinder obj) {
if ((obj == null)) {
return null;
}
android.os.IInterface iin = obj.queryLocalInterface(DESCRIPTOR);
if (((iin != null) && (iin instanceof com.example.aidl.IBookManager))) {
return ((com.example.aidl.IBookManager) iin);
}
return new com.example.aidl.IBookManager.Stub.Proxy(obj);
}
源码解析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