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花如糖
儿子去外地求学,快有半月。总觉得有点像作梦似的,不知是不敢相信还是不愿面对一个事实——少年已羽翼渐丰,要展翅高飞,远离我们了。
一想到从此后,要目送他无数次离家远行的背影,眼泪就忍不住簌簌地往下掉,甚至有也许的后悔。如果不顾及他的专业兴趣,不考虑将来本硕博连读,他要么留在武汉读华中科大,要么去上海同济大学。如此,距离更近,思念也不会这般煎熬??墒牵松睦锞陀惺愕某菩娜缫?,又有哪里全然正确的决择?
其实,说起来求学的城市并不遥远,不过是5个多小时的高铁。在这之前,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以及琼瑶小说里的大明湖畔。不向往,亦不生厌。只是人的情感最奇妙,也最无理。仅仅因为儿子可能要在那儿生活八年,那座陌生的城市突然成了生命中最牵挂的地方,便急急切切地关心起它来:历史、人文、天气、饮食、风光、交通、收入……反反复复在网上搜索关于它的所有信息,努力说服自己接讷并喜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风敦厚又朴实;冬天里寝室有暖气,不必蜷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夏天呢再热也热不过武汉,况且天气既没那么潮湿,也没那么干燥;想尝面食的滋味,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思念米饭的时候,鲁菜也在全国颇有名气……
先生总在一旁劝解:好男儿志在四方,离家才能长大,想念了马上就能买张火车票……我想了想,禁不住嘲笑自己的矫情与脆弱??晒徽笞踊故侨滩蛔×骼?。
网络上的各种心理课,我极少听。家里的心理学书籍足够多,自己也教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也许是自负的缘故,对那些眉飞色舞、贩卖心理学知识的人,我并不以为然。但这次例外了,并且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听完。儿子报到的当天晚上,学院开了一场家长在线会议,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年轻教师为全国各地的父母作报告。上大学,意味着子女与父母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分离。父母总认为子女离不开父母,担心其无法独立生活。事实并非如此,一旦放手,孩子的适应与成长远超我们的想象。父母的担忧与爱护,包含着对孩子某种程度的控制,包含着对自己权威的辩解,还隐含着一丝不愿老去、不愿被孩子抛弃的失落……
这些个理,若放在往常听并不往心里去,如今却字字句句都有了力量,狠狠地击中了自己。
猛然间想起那段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唯有静静地守候,待他漂泊久了累了倦了的时候,有一扇大门,永远向他敞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