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总是全民在谈同一部电影
奥斯卡提名名单出来了,这封榜单,至少可以帮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决定选择去看哪些电影。虽然香港新电影上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美国,但是至少每个星期都有一两套电影上映,要看全,几乎不可能。
不过奥斯卡榜单,更多的也只是参考,最终决定是不是走进影院,对我来说,还要看题材,导演,包括演员是否吸引。
电影看多了,就从来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哪部电影最伟大,哪个导演最优秀,或者哪个演员最出色。就好像读书一样,书看的多了,被问到最喜欢哪个作家,就会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好作家太多,不同的书可以给人提供不同的营养,这不是已经是人生天大的幸事,又何必去纠结,谁比谁更好呢?
奥斯卡提名名单一公布,看了不少华语媒体的新闻报道,标题里面一定都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李安。这当然很正常,毕竟他是华裔,只是如果来比较新闻报道的话,看看英文媒体的报道,有提到斯皮尔伯格的“林肯”,也有李安的“少年派”,这是因为,前者取得最多的提名,后者紧随其后。按照取得排名的多少,而不是获得提名的人的种族是否和自己更加亲近,是不是更加专业,也没有那么狭隘?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尤其是对内地读者来说,九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在内地公开上映的只有一部,那就是李安的作品。对于很多电影观众来说,这部作品是那样的特别和让人惊艳,于是听到那么多人惊呼,李安是最伟大的导演,少年派是最伟大的电影,也就是不觉得奇怪了。我甚至开始担心,会不会到时候李安啥奖都没有拿到的话,这些人会觉得奥斯卡评委种族歧视,偏心美国白人导演?再想想,还好李安之前已经拿过奥斯卡了。
对于这些观众来说,能够拿来和少年派参考比较的,都不是同样获得提名的电影。能够获得提名,至少从奥斯卡评委的角度来说,认同它们属于差不多的水准之上。如果观众没有机会把一部心爱的作品,和水平相当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那感觉和判断有没有可能准确?没有机会知道,原来天外有天?
而且,能够获得提名,并不意味着其他电影就达不到同样的水准,这里面又有标准和评委们的嗜好因素。就好像“蝙蝠侠-黑暗崛起”在很多人看来是年度最佳电影之一,从票房以及很多电影网站的排名来说,也比很多获得提名的电影要高。但是这部电影没有得到提名,不管是媒体还是很多影迷,大家也不觉得意外,因为从历届的提名电影名单可以看出,奥斯卡评委一向对票房高的电影无感,可能在他们当中很多人看来,高票房意味着商业化,而且像“蝙蝠侠”这种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更让学院派的评委们看不上眼。但是,这妨碍不了它是很多观众眼中的好电影。
电视也是一样。
九十年代初,还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觉得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是最好的电视节目,不会错过一期,因为是那样的让人耳目一新。
之后毕业去了深圳打工,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下班之后看香港电视,特别是每晚930剧场,看不完的外国电影。从此,把“正大综艺”抛在了脑后,好看的节目太多,只怕自己时间不够。觉得天底下最好的电视台,就在香港。
而现在,如果问我,那个电视台最好?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从来不固定在某一个频道,某一家电视台。我喜欢在不同的电视新闻频道之间切换获取资讯,在BBC上看我喜欢的烹饪节目,在江苏卫视看看相亲节目,因为可以籍此作为对中国社会的一种观察。这一百多个电视频道,对于我来说,没有最好,只有合不合适,喜不喜欢,有没有用。我总觉得,如果少了任何一家,都意味着少了一种选择。
当然,如果有很多家,但内容却是同质的例外。就好象在内地出差,几十个电视频道转来转去,都在播电视剧,而且还有好几家播放同一个剧目,新闻频道只有一个选择,于是,只能悻悻的把??仄鞴厣?,不得不接受现实:原来频道多,并不意味着内容多。
前些日子,看到网络上很多人为了”一九四二“和”泰囧“哪部电影更好争来吵去,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根本是两种类型的电影,如何比较?而且为何非要争个高低?难道中国就只能有一个最好的导演,一部最好的电影吗?现在,又看到大家为了”一代宗师“而争论不休,同样想不通,为何总是全民在谈同一部电影?就好象谈论同一本书,唱同一首歌?
其实是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更多?见的多了,要谈论的对象多了,也就不可能众声一词,大家关注的对象就会有不同,于是,谈论的话题就能够多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