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这些老师一个解释呢?
70年出生的,今年已经50岁了。如果参加工作,教龄恐怕30年了,因为中师毕业,普遍都是20岁左右参加工作,也有17岁就参加工作的。
很多中师生,毕业时没有专业,都说师范生啥都能教,从语文、数学到体育、音乐、美术,只要是学校的安排,基本上都敢接,有句话说的就是中师生,“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后来,由于学历低,不少人选择进修学历。那时候,学历提升主要有两种途径: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函授培训需要假期集中学习,费用大一点。而自学考试可以自己在家学习,买几本书和学习资料,边工作,边学习。每年四月和十月举行两次考试,每次最多可以报考4门课程,大约十几门课程。
可以学习的专业很少,有英语、汉语言文学,但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便于自学,至于其它学科需要考试高数,英语需要选修俄语或者日语,难度有点大。
这样一来,在评职称时,选报的专业按照大文大理,毕业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只能按专业语文、政治、历史来申报。尽管有的老师原来一直教数学、教物理,你也只能按照文科来申报。好在中级申报要求不高,大多七零后中师生,在参加工作十多年之后都顺利评上了中级职称。
本以为评上了中级,职称就基本到头了。副高级职称则是渴望不可及的事情了。更何况,还有一大帮年轻教师还没有评职称呢,他们需要讲优质课,需要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年度考核优秀等。很多70后中师生,和自己过去的学生成为同事,老师怎么能与学生争荣誉争机会呢?
于是,有优质课赛讲的机会,这些70后中师生,如今已经是老前辈了,充分发扬甘为人梯的精神,为新教师出谋划策,让年轻人多历练。有啥机会,大家都会主动让步,让年轻人去吧。何况,年轻人讲优质课,形象好、气质佳,普通话标准,会熟练操作电脑,能把课件制作的美轮美奂。就这样,多数70后老师退居幕后,做起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
谁料想,为了激励教师终身从教,国家职称评审政策有了新变化:在农村从教30年,可以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可以直接参评中小学高级教师。消息如同春雷,再一次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
在退休之前,抓住机会,能通过高级评审成为不少老师的最大心愿。然而,虽然不受结构比例限制,不占用单位指标,评审还是需要三个条件:讲授过市县级优质课公开课;受到过县级以上政府表彰的模范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在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校本教材、课题研究方面获得县级以上奖励。
县级优质课这一条,就极其不容易。每年优质课赛讲,一个学科乡镇学校只有一两个指标,而需要评职称的有一二十个人,想冲出重围,很难,很艰难。四五十岁了,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同台竞技,想要胜出,很难。
还有一层原因,不少中年教师,在学校已经开始担任副校长、年级主任、政教主任等中层领导,工作重心有了偏移,教学任务往往被事务性工作冲淡了。评模范,为了公平,需要比教学成绩,比荣誉证书,中年教师自然落了下风。
国家的好政策,很难让大多数人得到实惠,任教学科不是申报专业、没有相应级别的优质课证书,“30年教龄可以直接评高级”成了许多60后、70后老师的奢望,原来,好的政策却是镜中花水中月,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最难受的还是县城老师,工作压力大,每班都是四五十个学生,相当于一所乡村小学全校的人数,要迎接各种检查考核,不少老师还是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遥遥无期。每月工资没有乡村教师补贴,就这一项少了一千多元。
我们呼唤教育公平,同工不同酬,谁来给这些老师一个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