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都没有出门,早上起床写日记,整理家务。然后,向创客学院高董咨询了妈妈资本,与彭总沟通了马上要内测的一个基于微信的社交平台进展情况,下午为本周五开始在漫猫咖啡举行的围绕情感主题的影评会写文案,访问了华科人文学院郑教授前天发的一篇关于社会调查工具的几个网站,看了几篇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宗教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收集一切与我正在做的家长与孩子互助成长组织有关的信息,以人为本的时候多元化在这个时代是必须的条件,感恩自己关联的优势得以发挥所长。
下午阳光明媚,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看了一会一位网球教练写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我想人生最佳的状态也许就是身心合一的状态,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会有区别,诉求也千差万别,状态也会有好坏之分,但是“身心合一”也许是为自己人生导航的最佳选择。
记得我曾经给很多人说过我喜欢的状态:不管别人也不要有人管我,我只会认真的做我愿意做而能做的事情,不需要任何人监督和鞭策。而不知不觉得走到了今天,我就莫名其妙的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和一种状态。虽然有时候没有归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会有些许飘忽不定的感觉,但是我知道我的大脑不能聪明过我的身体,特别是不能背离我的心,所以追随内心是我现在唯一确定去做的选择。努力把自己一个普通人的潜能力所能及的发挥到自己的最佳,而不和任何人竞争,也不以他人为参考系,反而会更顺畅的想到做到,不会因为目标的捆绑而裹足不前。我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那样自由的人,对人对己有些许益处,对我而言已经足够。
昨天看了一篇微信文章《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文章似乎深刻解读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我觉得还是站在趾高气昂的施舍者的视角去解读人和事件,其实已经偏离了事情的本质。我们作为爱面子的中国人而言,“爱面子”这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依然分出了彼此和对立。每个人都爱面子,那你有了面子,也就驳了别人的面子,道理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没有人希望被看不起,这就导致了受助者不感恩、捐赠者被抱怨的常态。这也是我越来越厌恶自己时不时冒出来的善心的最主要理由,我知道不是被人需要,而是我的虚荣更需要借助他人去满足。所以,当我看到地铁口卖报纸的孩子,我常常狠心的走过去,因为我不想施舍,也不想那些孩子被施舍。我并不需要报纸,我就没必要去创造某种虚空的价值。白白的给予就是一种施舍的心态,一种希望别人感恩戴德的动机,所换来的必然就是恩将仇报的结果。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常常说吸引力法则,其实这是宇宙定律,无人能破,只能修正自己的心思意念和所作所为。
这里我想尝试着去剖析一下自己对“慈善”的理解,慈而有善,并不是善了就会慈。善也许更多是一种行为表现,而慈却是一种心胸和智慧。我记得在学习教练课程时,在看一部橄榄球教练激发团队斗志的时候,让一名球员蒙着眼睛背着另一位球员跪在地上跨越整个球场,去完成所有人都觉得无法完成的任务时,他不断地在旁边鼓励他、引导他、激发他,在我们反复会看这段视频时,我们的助教告诉我们这就是“无情的慈悲”,有很多人质疑“慈悲”何以能“无情”?“无情”又何以有“慈悲”?其实能够慈悲地无情,并无情地慈悲,也许真的是一个人明确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以及自己在关系中的定位,以及人性的需求,明白在哪里支持,在哪里促进,在哪里放手,有时候无情是真正的智慧,就像教养孩子一样。昨天晚上和孩子说到她眼中的爱,她说爱就是鼓励,其实我想每个人都需要鼓励,“鼓励”看似只有两个字,但是我们真正的去体察你被人鼓励的时候的感受,也许很多人几乎没有被人鼓励和支持过,即便是我们最亲近的父母,也总是用别人的家的孩子来“鼓励”我们,其实我们听到的是“苛责和不满”,压根没有听出鼓励的感觉。其实很少人会鼓励人,因为我们人人都需要鼓励,但是我们都没有经验过,就不知道如何去鼓励他人。没人可以给与他人自己也没有的东西,包括人生的体验和经验。其实这也是愿意潜心从过往的状态开始回归的核心原因,曾经5年的销售和团队培养工作,让我们做到“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样看似容易实则至难的做人法则,看到很多人的纠结和痛苦,包括自己也无所适从,甚至身心俱疲,才明白这是一个社会大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只是很多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交着学费,无论时间还是金钱,有的人成长了,有的人固步自封、怨天尤人。感恩我从看到的和经历到的学习成长,当用心去感受就会找到突破口,从教养自己最爱的孩子身上学会说话,学会自尊自爱,从而才有机会真正的爱人如己。
所以,今天我才明白真正的鼓励背后却有很丰富的含义:我尊重你,我接纳你,我关注你,我相信你,我希望你越来越好,我希望看到你自己努力后更好的自己,我期待你拥有超越自己的美好体验,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关注你......往往很多事情听起来很容易,却是最难的:认识你自己,爱自己,爱人如己。感恩我每一天看似无所事事的在修炼我觉得最重要的功课,修炼我的赤子之心、认识自己、爱自己,并有机会爱人如己。
我想语言是有巨大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是超过我们常人的想象力。记得《圣经》中有一句大意如此的话:你的口舌就是人生的舵手。当然这肯定不是原话,圣经中有太多智慧而直白的话语,花更多的时间读经,会是我开启智慧的最佳方式。
现在,我无比珍惜与孩子聊天的机会,因为孩子不会说不造就别人的话,即便她说的话对别人没有帮助,但是她至少不会伤害人。但是大多数的成人说话都是带有极左或极右的情绪,说话就是在表明某种态度,而成人的态度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视角发表的见解,甚至常常带着某些隐晦的情绪,而语言就是那个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往往我们伤害着最亲近的人,所以好好说这也许是那本《为什么家会伤人》的核心主题,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我猜测应该是这样的。在家里我们习惯表明对人对事的某种态度,所以会说最具杀伤力的话,即便少却绝对精准地害人。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意识的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正自己的心思意念。也许为自己配置一个录音器,记录下来自己一天对别人说的话,我们就明白别人为什么喜欢我们或者讨厌我们了。
其实,我一直都不接受“某些人不会说话”的论调,虽然我也常常说话很直,也会让某些人感觉不舒服,但是我不会遮掩自己不会说话,因为我就是要表达那个意思,只是我要成长的地方是不要给别人不请自来的意见和建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唯有自己领悟的才是有意义的。每个人所说的就是自己想表达的,即便经过再好的修饰和掩饰,你要表达的意思依然会不偏不倚的让对方接收到。往往重点不在言语之内,而是在言外之意。所以对那些说自己不会说话的人而言,我的理解是,你努力的伤害了别人,却假惺惺的说:不好意思,我不是想伤害你的。也有一种可能是“你真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还是古人智慧,早早就懂得“贵人不语”的精髓。
当我昨天写了《分床》来纪念我和孩子分床睡的里程碑,当我还心怀忐忑的时候,晚上接她回来的路上看着她开心的奔奔跳跳,和小朋友一起比赛跳绳,不亦乐乎。晚上陪她打完羽毛球回来的路上,她认真地给我安排回家的事情,先做数学作业、再洗澡,然后我给她讲故事,9:30睡觉,还不忘了告诉我,她发现其实一个人睡觉挺舒服的。更让我需要反思的是,她之前一个人睡的时候不适应,她适应了,我睡前陪她说话的时候我在她的床上睡着了,后来她又习惯了有我陪睡,又让她自己分开又不适应。其实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我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凯文老师说的关于培养孩子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他说培养孩子父母只需要做到两点:一不焦虑,二闭上自己的嘴??蠢?,树立权威,明确定位,性而不语,是教育孩子的智慧,同样也适用于各种关系。
“无情的慈悲”是需要每一个人都需要去参悟的一个道理,在我们一知半解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帮助别人,也不要说自己在培养孩子,甚至不要去做慈善,否则也许是一个贻害他人的事情,最终搅扰了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感恩这2年多我不断地反思,会发现一个人的问题都在自己身上,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也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而反思是唯一让我们达到如此目的的方式,感恩与孩子的无障碍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断反省,让我的成长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感悟。做一个对自己慈悲而又无情的人,接纳自己,又力所能及的推进自己,就这样充实的度过每一天的时光。早睡早起,三餐定时,认真地游走于各种角色,尽情的在自己各种天赋能力中探索,在各种关系中修正自己有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