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意,“线”引表达,“面”向生活
—宋可耕《我有一个想法》课例有感
河南? ? ? ? ? 张志华
冬日,是积蓄力量以待勃发的季节;教学,则是在钻研中实现提升的艺术。刚刚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中,重庆市两江新区人民小学的宋可耕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脱颖而出,荣获现场示范课奖励。本周我们一起观摩了该课,收获多多。
总的来说本节课优点多多,表现如下:1. 理念新颖:宋老师的课堂紧跟教育前沿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表达,打破传统习作教学的固有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开放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空间。2.链接生活: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习作不再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而是生活感悟与思考的真实流露。3. 设计精心:整堂课教学设计精巧细致,从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再到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无不彰显着宋老师的用心与匠心。每个环节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助力学生在习作之路上稳步前行。这里我尤其想说的是这节课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点线面的融合,为我们构建了习作教学的新样态。
一、点式突破:精准定位,引导观察记录转化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开始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宋老师精准地把握了这一学情,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从观察到记录的衔接。把握学情目标,点式落实从观察到记录。本单元习作的语文要素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它包含了三项的基本能力要素,一是观察能力,要留心生活,二是思维能力,指的是理性想法,三是表达能力,指的是记录清楚。本单元的观察主要定位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并记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能关注生活中值得改进的问题,产生真实想法;2.能理清想法,把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3.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和别人交流想法,让生活更美好。本课教学一共分为三个板块儿:第一个是我来想一想,做个小小观察员。其实这是链接口语交际,让学生在预学单儿上尝试初次表达,通过交流来摸清学生表达的起点和需求,引导学生感受想法的价值,学习从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去发现值得改进的问题。第二个板块儿就是我来学一学,做个小小思考者。这个板块就是借助教材学习如何清楚的表达想法。借助书中的两个范例,明白可以写什么,可以选择从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改了会怎样等不同的方面来把想法表达清楚。第三个板块儿是我来写一写,做个小小表达者。根据要求就完成习作。其实这个就是运用所学的方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交流分享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借助评价标准开展互评,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用生活中的真实的案例来引发思考,推动学生积极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做一个有想法会表达的小公民。这便是从观察到记录的转化,学生明白了如何将直观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符号,从而为后续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宋老师这种点式落实目标的方式,针对学生在观察与记录转换过程中的难点,各个击破,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的基本技能。
二、线性推进:依托单元,助力思维表达进阶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宋老师立足单元整体,将单元课文中的表达方法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实现了从思维到能力的线性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第二个板块,宋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例文的结构与表达方式,并提炼总结出关键词语板书黑板,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结构来构思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梳理,从单纯地描述现象到深入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其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进阶。宋老师沿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主线,逐步引导学生提升写作思维与表达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沿着清晰的路线逐步深入,从现象描述逐步走向进一步思考与有效建议提出,表达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实现了在单元整体框架下,从思维启发到写作能力提升的线性跨越,使教学目标如链条般环环相扣,逐步推进。
三、网状构建:情境交融,彰显课堂生活关联
宋老师善于创设真实情境,编织起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育人网络。在课堂上巧妙地链接真实情景,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达成了从课堂到生活的网状落实。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去影响和改变生活。同时,在评价环节,宋老师也引入真实情景,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习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加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从多个维度实现了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的目标,让语文学习的网络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讨“马桶”“流浪猫”等问题时,宋老师引导学生置身角色,思考问题对生活的影响。同时,宋老师在评价环节也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考量建议的可行性与对社区和谐的促进作用。这使得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这样的网状教学中,既提升了写作素养,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与生活的交融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
纵观宋可耕老师的这堂习作课,通过点式、线性和网状教学策略的精彩演绎,在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赋予了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值得我们深入研习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