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谈到地利,必然绕不开那些兵家必争之地,而这就是今时所言的“枢纽地区”。
由宋杰教授所写的这本《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就是专门论述枢纽地区的著作。
枢纽地区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变迁?书中将为我们一一解读。
配上翔实的史料和精密的地图,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古代战争中地理的重要性,在地图的补充下,也让我们理解了那些只看文字无法理解的举措。
一、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兵家必争之地”,一座城的得失,有时候甚至关系到国家存亡。
逐鹿天下,群雄割据的时候,谁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就能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
所谓天下要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
可见,枢纽地区需要一定的自然地形、水文条件,盘点各个时期的枢纽地区,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有基本经济区可以为之提供人力、财力。
2.处于交界地区,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3.有天险可守,进可攻退可守。
4.地当要冲,交通便利,是大规模军队行进和补给运输的必经之路。
二、平原VS山险
宋襄公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他固守当时的战场规则,一定要等对方摆好阵势才开战,但随着历史车轮向前,兵贵神速、偷袭取胜取代了曾有的战争规则。
而这一切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时代变化。
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很少,青铜兵器数量也少,通常作战范围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当时的军队以车兵为主,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因此,会战地点通常是适合车队列阵驰骋的平川旷野。
故而,在春秋以前的战争里,没有出现两军长期对峙争夺的枢纽地区。
春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兵器广泛使用,步兵、骑兵成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军队规模也日益庞大,交战范围也由原本的平原扩大到山林、水网地带。
此时,地形险峻已经成为了战争中,统帅者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依靠地形的便利,有机地结合城垒防御工事,便可构成难以摧毁的阵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在扩大,而战争的枢纽地区也由平原地区转移到山险地区,一切无关人力,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没落的枢纽地区
随着历史的的发展,一座城池决定天下命运的事情渐不可见。
在大炮的轰击下,固守城池变得不再容易。
曾经依靠地利占据的优势,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的进步下,变得微乎其微,于是,从元朝到清中叶,固守城池的长期对峙越来越难,而枢纽地区对战争的影响也越来越弱。
枢纽地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由铁制冷兵器的性能及其作战技术的局限性决定的。
当时代发展,打破这些局限之后,枢纽地区也就不再是枢纽地区。
冷兵器时代,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左右战场上的胜负。
时至今日,时代不同了,但要想理解古人的战略思想,就不得不带入到当时的环境,考虑自然条件对战争决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古人的智慧。
想要深入地探讨古代战争,那么这本《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定是必看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