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身边有很多爱学习的人,他们大多精力旺盛、对知识如饥似渴,是知识付费浪潮中冲在前面的那群人。他们报了很多大牛的付费课程:阅读、写作、个人品牌、演讲、职场……他们也看了很多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数据库,印象笔记里分门别类都是知识。
和他们交流,常有人提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自己还是老样子?生活和工作依然没什么变化?这也是这一年来,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
这不得不回到“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上来。在快速变化、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网络上有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我们学习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人人都会面临知识焦虑。
这种知识焦虑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习的动力,不过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学”这件事上,而不是“学来干吗”的思考上。事实上,搞清楚“为何而学”比“学”更为关键。
我曾在李笑来的书里看到过一句令人震惊的话: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你为何而学?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才是我们焦虑的根源。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感。
我们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去解决生活或工作中,一个个真实的、有价值的的问题。
-2-
人类的天性在认知上是很懒惰的,学习和思考是一件非常耗能、逆人性的事。有人说“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那些不停学习却不知道“学来干吗”的人不就是这样吗?
既然学习和思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那就不值得学习,你也不可能有动力学下去,即便你学完了,因为没机会用,也忘了。
没有问题意识,学再多都只是知识的搬用工。从互联网上搬到电脑、手机App上,囤积了一堆“知道”。而知道知识和掌握知识隔着十万八千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的学习很难被运用,没有被运用的知识是不可能被掌握的。
古典在新书《跃迁》中指出:未来,比终身学习者更重要的是终身提问者,人是被一个个问题牵引着往前走的。
如今,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是场景和问题。场景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能解决问题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不要去追随知识,而是要追随问题。提问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方式。
-3-
李宗盛在给年轻人的几点建议里提到:现在是一个资讯特别泛滥的时代,年轻人一定要理清自己的头绪,这些资讯才有意义,不然就都是碎片跟乱码。而他见到的各行各业比较杰出的人,都是能够快速整理思绪的人,所以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训练自己逻辑思考能力。
能帮助我们快速整理思绪的,是问题树(问题树又称逻辑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是一种以树状图形系统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树。
也就是说,围绕自己亟需解决或关注的问题去寻找、深挖答案,用逻辑清晰的问题而不是知识结构,将资讯串联起来。毕竟,知识和资讯永无穷尽,但你当下关心的问题是有限的。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不能解决我们问题的知识,知道再多用不上也等于零。
建立你的问题树,能帮助我们有效过滤掉无用资讯。在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90%以上的东西,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对我们也没有一丁点价值(对于解决你的问题而言)。
当你没有带着问题去看的时候,总是什么都收藏、储存,以为吸收了,最后却全落了灰。当你脑子里始终关注着几个问题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我常常能快速提供很多时下热点和资讯做参考,有同事跑来问我是怎么搜索资料的。其实我哪里是现搜的?只是恰好因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能在日常接触的信息中,一眼抓取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收藏起来,其他的大可放心屏蔽。
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得更少,进步更大,受益更多,是“更少但更好”的事。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去解决,才是这个时代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这个时代,获得答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你可以找互联网,可以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但能提出问题的人却很少。未来最需要的,是能够提出美丽问题的人。
-4-
作家斯图亚特?.菲儿斯坦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无知。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美丽问题——如果我们培养无知而不是害怕无知,那会怎么样?
要培养无知,就需要一些培养工具——能帮助我们挖掘事实、揭示真相、培养耐心的工具。这种工具一直就藏在我们的口袋中,从孩童时代到现在都一直伴我们左右,那就是提问。2-5岁时,你会提出40000+个问题。4岁时达到最高峰,平均每天300+个问题。
问题中孕育着机会和成长。提问的能力,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下面就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学会提问。
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1.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相关:它为什么(对我)重要?
——来自《跃迁》
3个提问工具
01.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是思考和探寻事物本质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第二个是how的层面,我们如何实现想要做的事;第三是why层面,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当你找到你关心的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后,你需要持续围绕这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在“是什么”、“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中抽丝剥茧。为此,你需要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解决这些小问题。
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学习,进而成长,甚至改变自己。当我们开始探究一个问题时,可能会需要了解大量的相关知识,你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问题,或提出更多问题。不要害怕,更不要推迟探询这个问题。
02.五个为什么
练习提出“5个为什么”,你会有新的发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话题,连续追问5个“Why”。
“5个为什么”的方法起源于日本,由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几十年来,丰田汽车公司把连续提问5个为什么当成一种查找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的测试工具。
凡事问“5个为什么”,是真正为攻克人类心理限制而设计的。人们往往会为解答一个难题而去寻找最简单、最显而易见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倾向于把非常系统化的事情个性化。找到一个解释很容易,但对解决问题并没有效果。
就拿“做运动”这件事来说,你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运动吗?
1W:你为什么要做运动?
1A:因为做运动使我保持健康。
2W:为什么做运动能使你保持健康?
2A:因为做运动可以提高我的心率。
3W:为什么提高心率很重要?
3A:因为如果能提高心率,我就能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4W:为什么你想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4A:为了减肥。
5W:你为什么要减肥?
5A:因为大家普遍喜欢与身材适中的人打交道。
当你追问到5W,就会发现你逐渐进入了价值观层面,而不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就需要这样的追问。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止步于5个“为什么”?这个“5”确实显得有些随意,在实际练习中,你可能问完3个为什么就得到了重要的启示。但有时候,你可能需要问6个为什么才能获得新启示。
03.多问“如果……怎样”
如果“为什么“有一种穿透力,能让探寻者通过设想出的问题,挖掘到问题的本质,那么“如果……怎样”就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如果”允许我们不受任何限制或约束地去思考,激烈我们去充分发挥想象力?!霸跹比每此撇磺惺导实南敕涞?。
国外有个受年轻女孩和日本明星青睐的品牌叫Little Miss?Matched,专门出售乱搭的彩色袜子。这一品牌的诞生源于其品牌创始人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有人问了一句:“如果某家企业打算卖不配对的袜子,那会怎么样?”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落跑闹钟,这款数字闹钟配有两个轮子,当闹钟时间到点发出刺耳的铃声之后,它会凭借轮子马上离开你的控制范围,这样如果你想要把闹铃声停掉的话就会变得有些难度。
如果它的发明者只是停留在“为什么我总是睡过头?”“为什么我的闹钟不能把我叫醒?”这样的问题上,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这款闹钟。因为她已经习惯一遍又一遍地关掉闹钟。
从思考到行动,你只差“怎样”两个字。
“如果让关掉闹钟变得很困难,那会怎么样?又或者,如果你的闹钟使你不得不起床,并且你还要追着它能将其关掉,那会怎么样?”
“如果给闹钟装上轮子怎么样?怎样将轮子装在闹钟上?”
正是循着这些问题,南达制作出了落跑闹钟,并开了家公司。
1份问题清单
我们经常喜欢收藏书单、罗列阅读清单。这些清单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始终没有动力去读,读了也没有实践的动力或场景。
不如列一份问题清单,长短都可以,你可以一股脑儿地把自己当下所有问题都列上去。然后用两个指标来给自己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相关性是指你回答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好奇心是指你学习的动力。
如果事态紧急,你可以从相关性开始解决问题。平常学习中,可以从总分最高的那些问题开始。
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你的问题还会越来越多,问题也会越来越聚焦。养成随时随地记录问题的习惯,这份问题清单会成为你学习的动态指南。
爱尔兰小说家克拉姆.?麦卡恩以潦草的笔记,将这句话写在自己卧室的墙上:“我们应该让自己远离答案,活在问题之中?!?/b>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话:“如果我必须用1小时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闭业轿侍?,问对问题,剩下的再交给学习吧。
End.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天
文 |厦九九| 文化创意策划人,专注个人成长
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队窒碇僚笥讶Α⑽⒉┑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