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夏天。
好像下意识地,比从前频繁地用着和“时间”相关的词语。
少年不觉时光易逝,不信生死离别,如今,也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肃然起敬,对“黯然销魂”抱一两分感同身受。
那天下班走在路上,在没有红绿灯的马路边耗着时间,预备一个两侧目之所及的来往车辆能够拉开一段稍远距离的间隙,快速通过。雨刚结束,不够平坦的路面凹槽积水,旁边树的叶子被路灯打得发亮,仿佛夜晚的主角。
我盯着眼前的景色,很突然就想起来,生日的季节已经过了,至今也没想到要写点什么。
倒是想通了一些事情,比如,一旦春时觉得不是时候的事,大多数等到了夏天也不是。
以前觉得自然的魔力在于瞬时变幻,但谁知道呢,也许“循环”和“轮回”才是它意图在众多障眼法中悄悄给人类的致命一击。面对可能随时卷土重来的世事,“以不变应万变”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哪一方能更胜一筹。
——如果在我的情境里,与其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胸有成竹的体现,不如说它更多是无策之时的纸上谈兵和心理慰藉。但它至少道明了,发洪水时,责问天为何下雨是没用的,一切考量要等先从这趟水里挣脱开。
可话说回来,我也不怎么善用“不变”的智慧,“一如既往地胜利”和“重蹈覆辙”哪个都不吸引我。我并非觉得“死水”索然无味,也明白平静的难得——事实上,不起涟漪应该更加安全,但那让我径直联想到孤独和寂寥。
——人陷在“循环”或“轮回”里,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只不过,多出来的归属感不是归属感,多出来的安全感也不是安全感了。有些时候,比起晴天霹雳或狂风骤雨式的困难,在无日照风霜时,手里握着一把稍显累赘的伞实在更易让人觉得困惑、无处安放。
在“是时候”和“不是时候”之间纠结,看起来像是人要寻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但也许,也往往是机遇在考验人“抓住”或“不抓住”,“改变”或“不改变”。不论何种,结论追根到底还是一样——一旦春时觉得不是时候的事,大多数等到了夏天也不是。
不是说一开始选择了死水,就会渐渐失去面对风雨的勇气,也不是说此后再遇惊涛骇浪就一定会显得比他人胆小、手足无措。只是一旦习惯了风平浪静,往后再见雨滴落下都易觉得麻烦多事。
再说到“年纪”。
不用仔细想的话,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年轻。
但终究还是会察觉到,岁月没有永恒的童话。时间这颗巨大的牛轧糖被现实慢慢烤融,甜分流进遍布生活的沟壑,结成一张巨大的黏稠的网,捕食着记忆和人。
从前少年故作,越轻描淡写的越成戈矛剑戟,威风凛凛地搁在脑海里。现在突然觉得,很多事情,最后都变成了树上的蝉鸣,不是谁都喜闻乐见,但一定很适合夏天。人嵌在一阵阵的鸣声里,慢慢平整,光滑,倏忽一下就过去好多年。
最终,还是要在 “变”和“不变”中夹缝求生。仿佛整个世界也是如此,试图把一切都标准化,可衡量化,但又那么拒绝雷同,提倡个性。
——而我们呢,偶尔觉得疲惫,是因为总是(被迫)看到一个世界的很多面。
——偶尔觉得疲惫,是因为总是(被迫)看到一个世界的很多面,但仍旧放不下对这个世界的期待。
就像小时候考完试,觉得考得真的很糟糕啊。明知如此,心里还是一边想着“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一边存着一丝侥幸,期盼结果会出现意外的美好。
可是,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但兴许诸如此类稚嫩的想法,也说得上是一种成年人的成长——
虽然早就意识到,时间深不可测,无法挽留,人生无法顺利地、分明地过完。但——
就算预知前方的荒芜,内心也不会一下子跟着百花凋零,寸草不生。
就算。
就算对世界并无留恋,也保持健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