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个节目安利到的“且行且珍惜”,过去是一些套路似海深的老司机说这样的话,又或许是“经历”(我也不想说年龄)对这句话才有更多的感触。
有的时候一句话一不小心就“打到你”,这或许是看《奇葩说》中除了那种“释放自己天性”以外的一种收获。也使得有点被安利“说话之道”,这就好像有种很多人会觉得大冰写的那些会很有意思一样,真正被“有意思”到的,其实就是那一个让你有画面感,让你有代入感,并且有共鸣的内容。有很多的故事,总有一个对你胃,或者迟早对你胃。
身边经历过像大冰这样的人,可就算这个人像大冰一样,自己以及身边会有很多能成为故事的人。可那也很难说人人都能从个流浪歌手成名,更多的人都也是活在自己的“循规蹈矩”之中。
今天一不小心被两个人的两句话“打到”。
第一段是蔡康永的“友谊的经营很难超过150人”,
包括自己的朋友圈不断被各种工作、项目所充斥着很多的交集。有的交集可能这只有那么的一次,在未来指不定就是“老死不相往来”。也有更多的会让感觉,“虽然活在朋友圈,真正走心却很难。”。虽然现在的方式会使得彼此之间拉近距离的方法变得很便捷,但是有时却发现真正维系时——这层之间的关系,是否让你愿意去花上精力,却并不产生感觉压力,或力不从心。
回想在大学那会儿,不在学校里“务正业”,折腾那些校内的乱七八糟,而去校外折腾“乱七八糟”?;叵肽鞘钡淖约?,虽然从身份而言,在责任上时需要将每一次活动从筹备到执行完成。一整个闭环的开始到结束,是每一次花时间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势必会有一些偏向性,而这些偏向性的人之所以会被“偏向”,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三观相符”。也正是如此,虽然有的时候并不是他们参与过程中的责任,但却会做一些协助性的举手之劳。
那个时候的两小撮人,一块是从出行时彼此的不经意同行,到后来会主动邀约的维系,共同继续经历彼此之间在路上有趣的欢乐;另一搓则是彼此有有着一个相同的内容载体,也同样是在过程中发生一次次的惊喜意外。
不管是因为同行过程中那种“小清新”式的玩乐,还是一起在做一件事情,并且时常制造出一些新鲜内容的吸引。总会有一个“载体”寄托着彼此愿意主动去推进,我想这就是经营维系的原因。有因为人,有因为事情从而因为人。
当然这种感觉下,在当时也有反思的内容。如果一直以一种“小圈子”形式的维系,并没有主动拓宽这个范围,或者希望其他人去拓宽更大而自己活在自己的小宇宙,那这个运转的“星系”基数只有一个固定值,并且他会不断的消磨殆尽。这也或许正是这句“经营很难超过150人”的道理,很难有精力或者从价值层面去维系更多。更多时彼此是为了一个内容产生的交集,这种交集的形式形成了“机会”、“可能”,在于彼此之间是否都有维系的意愿。
庆幸与感激在这茫茫人海中彼此相识的机会,每段经历就像一个站点,一个转身每个人都会向着下一个要去和想去的站点继续出发。也许会在未来某时的不期而遇。又或许会有一些有趣的灵魂睡过了站,发生更多共同有趣经历,我不敢说祝你们,但祝你幸福。
另一段是来自金星,“24岁以后有限,人生已经走了两圈。”
这时才突然对“24”这个年龄数字有了更深入的感触,才感觉到这并不只指的是“踏上社会”这么直接的划分而已。而是这个过程伴随着第一圈开始接受基本的“生存行为”,那时叫“还是个孩子”。第二圈是从开始有想法,到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开始适应所在环境的“出牌方式”。
当已经走了两圈以后,第三圈是你要开始自己出牌,还有传统的成家立业。自愿和被逼之间的博弈,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博弈,过个这圈也开始奔向中年。在我们已经走完一段传统意义上的“精华”,虽然它看上去正真恍然“自主意志”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时间已经给你“两圈结束”的忠告,在未来开始对自己有一个关键词叫——珍惜。让不管是人际的关系,还是接触的环境、内容,让它不更多的去浪费自己的时间。我不“精致利己”,但也不允许被“损己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