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如果发在知乎,应该叫“在小城市做个文艺少年是什么感受?”
我第一本读的文学名著是《红与黑》。那时候大概是上小学二年纪,学校有个很有气质的年轻老师。有次我们考试,她来给我们监堂,随手带了本书来看。那本书就是《红与黑》。小孩子对喜欢的人,都有种想要模仿的冲动吧。我央求着爸妈买《红与黑》,走了几家书店,才在二村的书店找到。那家书店在二楼的一个拐角处,进门是柜台,书都摆在柜台后,没法自己翻阅,只能像买烟一样让店主拿给你。
书店没有单本的《红与黑》,但在一套世界名著选集里。爸妈给我买了那套世界名著,我开心的要命,一路捧着装着十几本书的纸壳子回家。那是我的第一套写满字,没有图的书。拿着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有气质的女老师??苫丶曳思敢场逗煊牒凇罚艘辈皇钡姆值洳樯滞?,根本没法理解里面大段的心理描写。这套世界名著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除了二村的那家书店外,我住的乘风庄还有两家书店。一家在乘风商场的二楼,另一家新华书店开在少儿中心的旁边。两家书店都不大,大概二三十平米的样子,摆五六个书台子,周围围着一圈书架。卖的书一半都是中小学教辅,我妈妈也给我买过一套分年级的习题集,结果毕业我还没做完,常常觉得辜负了妈妈的心意?;褂幸荒攴浅A餍小吨泄倌甓倏迫椤?,好像是新闻联播里报了。几乎每个有小孩子家的人都藏了一套。我下手晚了,在新华书店排了两个月的队才拿到。当然后来也没有怎么读,只能摆在书架子上接灰。
我最爱逛的还是文学故事书。但家里书店这样的书很少,大概都是译林翻译的世界文学名著。我十岁生日那年,在乘风商场二楼的书店里买了两本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本《秘密花园》,一本《海蒂》。爸爸在封皮上题了行“祝女儿十周岁生日快乐”,爸爸的钢笔字很刚劲有力。这两本书我很喜欢,读着读着就到了夜里,妈妈催我来上床睡觉,我只得一再央求让我把这页读完。后来我又陆续买了几本这套世界文学名著里的书,《大草原上的小房子》,《红头发安妮》,还有《罐头里的孩子》,《汤姆·索亚历险记》。每一本都读了几遍。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读了《傲慢与偏见》,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我记得是一天中午翻开的,结果拿着就放不下,午觉也没来得及睡,就不得不去上学了。在教学楼门前排队的时候,我兴奋的跟好朋友说,有本好书,写的可有趣了。但那时候人小,满脑子对浪漫爱情的憧憬,看的更多的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不懂得欣赏里面的小人物描写。
《傲慢与偏见》后,我有意无意想找一个相同的故事。家里的新华书店买不到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只好转而看译林的其他世界名著。译林的这套书,都是以世界名画做封面的。我大都时候是因为画好看,买了那本书。其中有一本我的印象很清楚,是霍桑的《红字》。封面是幅印象画的姑娘,朦朦胧胧的很好看。结果故事确是那么凄惨,感觉上了封面的当。
初中的时候,建了一个新的乘风商场,二楼的角落里新开了一家书店。很是有一些不是教辅或者新华书店范的书。我很爱逛,有时候没上新书,也舍不得马上走?;故且咽榧芏妓阉饕槐椋乱郧奥┫率裁春檬?。我是在这里第一次知道《哈里·波特》的。那时候已经出了三本,我看那封皮有趣,但又怕是儿童故事太幼稚。老板娘看我在犹豫,跟我说“这书现在可火了”。没想到真的好看,除了吃饭睡觉一直都在看。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只渴望周末回家看个昏天黑地。那时候的好朋友也是个哈利波特迷,出第五本的时候,她先看完,我看的慢,她不得不等我看完再一起讨论。
这家书店,我还买过几本写花季雨季的散文。有一本印象很深,叫《紫风铃》。书页香香的,很配那满纸的少女情怀。现在想来,那些文字多有点矫揉造作,但却滋润了我少年时候对青春的向往。那时候还买了《三毛全集》,不敢一口气向妈妈提,只好三天五天跑趟书店,拎一个单本回来?!度龉墓适隆?,《万水千山走遍》,三毛的故事那么传奇,向往她那样出去满世界冒险。可是小书店这样的书不多,我一本本读的都很珍惜。后来有次在初中的阅览室里,发现本旅游杂志,《旅行家》。那期是讲高迪的建筑的,我被眼前那变幻莫测的房子惊呆了,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我跟爸爸说想买这套杂志,但是家里的书店不卖。后来爸爸就在单位给我定了一年的《旅行家》,大概一百多块钱,是比不小的开支。每个月都收到沉甸甸的一本彩页,承载着爸爸对我溺爱的重量。
我们中学门口有一排小饭馆和小商店,尽头是一家书店。书店离学校近,书也根据学生的口味做了调整,更年轻有活力。那时候还看不到铺开一片粉红的网络小说,大多是一些杂志和画报。初三那年,中国闯入了世界杯,整个学校都疯狂了。我们央求着学校让我们放网络直播,结果却没盼到一枚中国队的进球。失望归失望,大家都马上把精力转换到喜欢的球员身上。我以前和之后都从不看球,那一年却疯狂的迷上了贝克汉姆和欧文。常常体活课的时候翻墙出去,到小书店去翻有他们的杂志。
还有段时间郭敬明很火,大家都疯狂的传看《幻城》。后来《梦里花落知多少》出来的时候,因为太火了,同学都有意无意的模仿里面人说话,只差动不动就扇对方一个大嘴巴。有一年运动会前,我买了陈鲁豫的《心相约》??岬氖焙?,就坐在运动场的太阳下,把书翻完了。当时很喜欢这本书,有点机智的小幽默,时而让人会心一笑。后来郭敬明的书和鲁豫有约一夜之间成了贬义词,我也有点不愿承认自己曾经很喜欢他们的书。虽然如此,我还是很怀念当时初中读他们书时的单纯心境。
我妈妈是爱逛书店的人,她喜欢买最新式的毛衣编织样式。爸爸给她在卧室的门后打了个手工书架,最后书沉的连木条都压弯了。她有时候带我去沙尔图的图书批发市场,据说很多我们家附近的小书店就是去那进货。批发市场在一栋三层的大楼里。上上下下挤满了不下五十家小书店,每家书店又填满了满坑满谷的书。各家书店多少有些侧重点,有的专攻养生,有的偏好中学生言情。逛的久了,我和妈妈都知道在哪家店里能淘到宝,进去了就分头逛,最后约在大门口见面。妈妈是我淘书的好队友。我们还一起去过哈尔冰的书城淘书,她淘编织书,我淘小说,最后她一起结账走人。
到上海读大学后,学校附近有几家折扣书店,专卖各种社科和文艺的书。价格便宜,全场三折,或者直接论斤卖。我像是闯入了新世界的大门,三天两头去捧几本书回来。好朋友也爱读书,有时候和她一起逛书店,可以发现很多之前不关注的领域。她宿舍就在我楼下,我去找她的时候,也是在她的书架上瞄两眼,看看有没有可以借回去翻的书。那时候我因为没去北京上学的事,很恼火,大约有三年都像是一点就着的火药桶。书店和友情,是那灰暗岁月中珍贵的光。
现在在异乡,不会再逛书店了。书店里的书也都看不懂,成了文盲。有次突然找到一家台湾的博客来书店,可以邮寄到海外。我兴奋的选了一晚上,凑够了最划算的邮费。拿到箱子的时候,真的像收到远方寄来的乡愁。那一箱子书是我买的最后的纸质书,现在基本上都是在豆瓣阅读上看书。安静的夜晚,这些方块字,无论是印在纸上还是手机屏幕上,都好像带着魔力,领着我穿越回那个卖《红与黑》的二楼拐角书店。对了,我后来还是看完了《红与黑》,却找不到那个有气质的小学老师,和她聊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