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安若
早晨上班,小丽走进办公室,一男同事惊喜地夸道:你今天好漂亮。
小丽听了不觉心里乐开了花,一大早就有好心情。
坐在办公桌前,泡上一杯咖啡,开始准备工作,她头脑中不禁在想:“是我今天穿的衣服特好看吗?不愧是花了半个月薪水咬咬牙买下的,一切都值了?;故俏医裉斓淖被锰睾每矗炕涣烁銎放?,效果不错哦?!毕氲酱耍±霾唤旖巧涎?。
带着好心情看向那男同事,发现他面对电脑脸带笑意,小丽突然想到:“莫不是他今天遇上了什么好事情,所以心情好,看什么都是美的?”这样一想,内心愉悦感仿佛降低了几个度。
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能思考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归因。
归因,顾名思义,就是归纳出事物背后原因,也就是要解释和推测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原因。
上面的心理活动,符合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我们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因素,也叫内部因素;另一种是环境因素,也叫外部因素。
小丽带着探究继续观察那男同事,发现今天他对每一位女同事都和颜悦色,热情打招呼。
平时他都是挺安静的一个人,甚至有点内向,怎么突然转性了,她不觉哑然失笑。
忽然想起,他前段时间说去听了什么课,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莫不是课程带给他的改变吧?想要在人群中更活跃、更积极?
上次开会,主管也说过:部门要团结,要有融洽的合作氛围,月底还要选人去进修。
看来他是想要改变自己,打感情牌,以便对工作更有利,获得进修机会吧?只是看他对男同事好像没那么热情呢。
过了一会,小丽看到那男同事站起,走到最后面的女同事那边划拉手机边聊着什么,压低声音,但掩盖不住的眉飞色舞,激情澎湃,与平时判若两人。
“难道他负责的项目有什么可喜的进展了?”
只见女同事边看边听边摇头,脸上带着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难道那男同事对那女同事有意思?”小丽暗暗想到。
除了简单的内部、外部归应,我们也习惯从别人的动作上做出其他推论。
这种相应推断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他们认为:人们外在的行为,是由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所以我们常常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内在人格特质。
小丽边忙着手上的工作,边带着猜测抬头,眼看着男同事收起手机眼含期望向自己走来,小丽心中充满疑问:这又是什么套路?
男同事来到小丽身边,给她看手机上的图片,原来是整套的化妆品。
“你看你那么爱美,打扮一下整个气质都不一样了,这么有品味的你,正适合用这套高端化妆品,我们的这套产品有十几种国际专利……”
看着男同事充满热情balabala说了一大堆,小丽不禁哑然失笑,原来他早晨的赞美是为了推销作铺垫。
可惜内向的人要么不会讲话,要么用力过度,这是昨天微商刚培训完打了鸡血吧。
小丽同样送上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也不忍太打击他:“不好意思,我前几天商场刚买了一套,暂时用不了,你问下别人有需要么?”
男同事讪讪一笑,又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所以,如果了解不全面,很容易发生“基本归因错误”。
因此,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他认为:当我们形成对一件事情进行归因时,我们需要注意并考虑多个方面的信息。
这样才能避免判断的轻率与武断。
所以我们当下的归因只是大脑一瞬间的事,很容易有偏差,只有多方面考虑,才明白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
只是,想太多容易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