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可大了去。
从古至今,读书人都很受尊敬,不然不会有孔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绝句。此言乃古人对读书之重视也,世间万般职业、事物,皆有其价值所在,然若论及提升心性、涵养德行之途径,则莫过于读书。因为读书可使人明智,明理,通达世事,亦能陶冶性情,提升品格。这也是强调读书之于个人修养与成长之重要性,非谓其他皆不足道也。
几千年来,吾辈都以读书为乐,勤学不辍,在成长和成功的路上孜孜求索。
任何时候,读书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是呀,书是火花,能点燃心中之火。书是一架望远镜,让我们的视野更宽更广。书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一扇门,带我们走向成功!
从咿呀学语,我们就开始认字读书,每个阶段都有要读的书。上学的时候以课本为主,不管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都得按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来,这算是我们求学路上的“规定动作”吧,是经过若干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经过研究和规划的,根据人的心智和成长规律明确了必学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止步不前。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传阅或偷看自己喜欢的书,武侠、言情、漫画作品……不知被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了多少本?
那为什么要看这些书呢?还不是懵懂的我们被书中的人物、场景、精彩情节迷惑了?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年少时在同学或图书馆借到一本喜欢的小说,熬更守夜打着手电筒也要一口气看完,或是躲在哪个犄角喀喇边看边傻笑,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甚至哭得稀里哗啦……这些快乐和感动是在枯燥的课本上找不到的,这也是我们最初最早接触到的小说故事。那时候我们浑然不觉,只是沉浸其中,没有去思考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好看?
走上工作岗位后,每个人的阅读路径和内容各不相同,阅读量也参差不齐,各自会根据喜好和需要选择性阅读。就拿我来说吧,在工作岗位上阅读的大都是跟专业相关的书籍,包括那些“大方向大框框”的理论知识,都是“临时抱佛脚”式阅读,为需要而阅读,为任务而阅读,没有快感,只是短暂强行的刚需,需要了就读,读了就忘,就像是吃快餐,有无营养无所谓,填饱肚子就行。这也是没有选择权的阅读,对自己帮助和意义不大。
一路走来,真正接触文学和阅读经典作品的时间不多,大部分空余时间都是娱乐性阅读,消遣和打发时间。来了简书才感觉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光阴,去理事会听伯乐老师们上课,才知自己以前是多么肤浅和孤陋寡闻,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好多名作家和优秀作品听都没听说过。当然,不是所有名家的书都是好书,都是适合自己读的书,这也是我要表达的重点,每个人对好书的判断标尺也各不相同,这与个人的成长、阅历、喜好和鉴赏有关,阅读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有了“难度选项”。
在科技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改变,躺在家里上网一搜,什么书都能搜到,还有强大的AI给出的若干读后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微信、蕃茄、豆瓣、喜马拉雅……纯文学、网文,心灵鸡汤类、哲理类、文艺类等等,品名繁多,数不胜数。书架里七七八八也加了一大堆,却不知选什么好?读什么好?
个人觉得,每年定一个小计划吧,可以细化到季度和每月,分类阅读。最喜欢最欣赏哪几个作家的文可先读,还可结合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阅读,阅读完一本喜欢的书,把最受感动和收获的东西记录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长此以往,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不要去跟风,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忙忙碌碌没主见,最后书读了一大箩筐,不知自己收获了什么?
说实在的,我对现在很多平台的网文还真看不下去,大部分都走商业化路,追求文字速变现,强调爽文、奇文、虐文,毫无文学价值和逻辑思维可言,我不想看也不想去追。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写得好的网文还是有的,慢慢品吧,读自己喜欢的书。
把电子书与纸质版结合起来阅读,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喜欢的书,细品和感受那些文字和灵魂碰撞的频率,定会文思泉涌,妙不可言。
一起阅读吧!每天进步一小点,前行的路就会开阔宽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