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 |@发愤的草莓
前面聊过,可以直接执行的习惯是行为习惯或身体习惯。
“行为习惯”与规律行为相关,比如坚持读书、学习、写日记、写文章等等。“身体习惯”与身体节奏相关,比如瘦身、早起、戒烟、增肌这些。
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比如每月、每周或每日或长时间段)在特定环境下,重复“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那么养成这些习惯,是否有什么通用的路径呢?
有人听到“养成习惯”这个词就犯晕,好像身后站着一个叫“坚持”的邪恶角色,居高临下地冷笑着。
别怕,要打败“坚持”这个角色,我用了一套叫“吃货的方法”,带着愉悦的心情。
Step1:饿得像头狼
作为一名吃货,面对自助餐的美食,要有“走着进去,扶墙出来”的追求。
想要达到这种吃得爽的境界,必须先得饿得厉害,最好能像饿狼一样,仿佛那些小肠绒毛已经不停地蠕动、摇摆着,因为这样才会有强烈的内心驱动力。如果一点也不饿,那后面吃饭的事基本没戏。
养成习惯的第一步也同理,要让自己特别特别地渴望养成这个习惯,把内心那种的“饥渴感”激发出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只有充分认识了某件事关系个人利益,很重要,才愿意发力去干。
在激发“饥渴感”的过程中,通?;嵊龅搅礁鲂】病?/p>
第一,要吃的东西是不是对身体?
别人吃薯片,吃完脸上依旧肤如凝脂;你也吃薯片,吃完却冒出无数个青春美丽痘,生成了月球表面在脸上。
所以吃的东西要让身体接受得了。
有的人看到别人正在培养某个习惯,迫不及待地跟风,照搬照抄,不料半途而费,也是这样。比如,对方要养成“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你不知道其目的是通过专题阅读形成知识体系,也跟着干,结果读起书来东一本、西一本,目的不明确,看不到成果,自然很快就坚持不了了。
所以要养成什么习惯,需要规划,要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问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程度,达成效果后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显摆一番,和别人斗斗气”,那还是趁早打住。
第二,如果食物是苦口良药型的,该怎么吃下去?
通过第一点,你已经确认这东西是对你身体的,回头又发现食物口感苦涩,不对舌头。
这好比,明明知道需要养成某个习惯,偏偏不肯动起来,无限期拖延。
其根本在于大脑的本能,面对新事物,远古的进化结果让大脑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它喜欢省力,不会主动去做看起来动力不足的事情。
那需要学会“骗”过大脑。怎么个“骗”法呢?
美食界已经给了现成的答案:现在很多食物,都通过添加各色各样、人工合成的“调味料”,让舌尖告诉大脑“太好吃啦”,于是大脑就指挥嘴巴把食物吃下去。
于是,我们也可以学着给习惯加点“调味料”。
比如,填写一份《新习惯登记表》!在表中首先把习惯的“动力来源”手写出来,因为手写会注入感情,利用手写可以强化印象,让大脑从潜意识里认可习惯,下决心要拿下它。
Step2:餐具拿在手
要想享用美食,必定需要备好餐具,才能吃得舒心、惬意。总不能张开五指,抓起东西开吃。
习惯也一样,想要稳当拿下,需要做足准备功课。
一是心理预告。潜意识里要有“一切为这个习惯让步”想法,
二是风险防范。要提前分析这个习惯在每天哪个时间段完成比较好,完成过程中可能会被什么打断,设想例外规则。比如,要养成“每天在广场跑步30分钟”的习惯,如果天气不好的时候,怎么解决呢,要提前预设应对方案。
三是其它准备。包括工具、程序、人员等方面。
比如,要做到“每日读一本书”,必须提前按照书单买好纸质书,或者下载好电子书,并将书籍资源存放在容易取阅之处;
比如,要做到“每日千字文”,必须把每次执行这个习惯的流程,也就是各个行动步骤明确出来:
在灵感库里选题
思维导图构思要点
利用上下班交通时间思考要点分支下的内容
利用午饭和晚饭前30分钟电脑快速书写
睡前30分钟快速修改
无格式复制至公众号发布,
执行时把各个行动分配到适合完成的时间段,做起来降低几个难度等级。
在人员方面,要征求相关人的意见,让他们配合自己。
另外,可以再找一个或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请他们时不时查查岗,进行监督。
我从2015年7月发起的“拆书战队”,要求入群者每周提交一篇“拆书笔记”,第一季最严,一次没交就抱请出群。明明就是养成一周写一篇与读书相关的笔记,为啥要拉上一群人呢。
因为人好面子,有别人的眼睛看着,肯定不好意思偷懒!
就这样,从那时候我坚持一周看一书,到现在一日可以看完一书,不得不说是伙伴带来的带来的力量。
Step3:好菜端上案
要享用美食,最重要的一步是把美食摆上案。“案”在古代是“桌子”的意思。
美食这个“主角”的出现,好比一个“按钮”,按下后能促发“开饭”的正题切入,提醒我们可以开始大快朵颐。
每次执行习惯,也需要一个“按钮”,这是提醒机制。如果没有提醒机制,一忙起来就会把要养成的习惯忘掉,特别是刚开始养成习惯的阶段。
“按钮”要怎么设定呢?需要和习惯的类型挂勾。
这里说的习惯类型,是依据一次性完成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的,我结合实践感受把可以养成的习惯分为“微小习惯”和“复杂习惯”——
1.微小习惯:每次可一步启动并完成。
类似于“敲胆经20个”、“梳头100下”、“上班前到值班室签到”、“拉筋20次”、“每天下楼跑步10分钟”等等。
2.复杂习惯:每次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类似于“每日读一本书并写读书笔记”、“每日写一篇文章并发布”这样的习惯
“微小习惯”像零食,能够随时满足嘴瘾,可以利用一天之内的零碎时间去完成,关键是先可以找寻生活中较为牢固场景作为“按钮”,当“按钮”被激活时,自动转向习惯。
举个“栗子”,想要经常做做颈椎操,那么,可以把“开车时每次等红灯”作为一个“按钮”,当这个动作一启动,立刻联系到做颈椎操,即刻运作习惯。
自从一次分享会上,有小伙伴提到这个做法后,每次等红灯时我一定会想起锻炼颈椎,从此习惯成自然,养成过程毫不费劲。
比如,想养成“每天下楼跑步10分钟”的习惯,可以将运动鞋放在鞋柜显眼处,把“每天下班时脱皮鞋”作为一个“按钮”,当这个动作一启动,立刻把脚顺势套进旁边预先放置好的运动鞋中,一般你就不会偷懒了,然后顺其自然地下楼去运动。
比如,想养成“每天搓脸10下提升脸色”的习惯,可以把自身牢固行为——每天早晨洗脸作为“按钮”。当每天早晨洗脸后,立刻搓脸10下,这样就很容易把习惯想起并做到了。
这种找寻牢固场景作为“按钮”的方式,不是瞎编乱造的,它是很简单的“执行意图”。其提出者是心理学大师格尔维茨(Peter Gollwitzer),纽约大学社会-人格心理学教授,世界级的目标实现和激励的导师。
执行意图的思维结构是「当 A 出现,我就做出 B 反应」,可以称它为 if-then(如果-就)。当 if 发生,then 的行动就会下意识自动启动。为“微小习惯”设置的牢固场景这个“按钮”正是这里的if后面的内容。
执行意思,为你所搭建的情境(if)和既定的行为(then)搭建一座桥梁,减少是想法和行为之间的鸿沟。这样,如果你不是养成习惯的“小白”,加上设置的“按钮”精准,容易让你联想到要执行的内容,每天就可以轻松拿下很多个“微小习惯”呢!
“复杂习惯”像大餐,完成的程序、步骤比较多,容易让我们产生懒惰的心态,需要设置和上面不同的“按钮”。
有的复杂习惯需要每天都执行,那么最好能规划好每天执行的确切时间点,然后利用手机设置每日重复的闹钟,以此作为启动习惯的“按钮”。
关键是设置的“按钮”灵敏度高,别按了半天没反应。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是每天都执行某个习惯,一开始坚持起来并不容易。
这里有另外一种选择,也算是一点让步,让自己轻松达成:不要求自己每天必做,只需每周达到一定的量即可,或者是在几个月之内达到100次的量。
Step4,空盘叠叠高
享用自助餐时,看着空盘、空碗在眼前越垒越高,感觉这餐吃得值了!心里便越有成就感。
养成习惯也一样,如果能动态掌握进度,以数据给予大脑积极的、正向的反馈,大脑就会更卖命去继续干活。
对习惯执行的动态进行跟进,可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最常见的是做一张《每日检视习惯清单》,在上面标明哪些是每日必做的,哪些是选做的,在每日回顾时对完成的打个勾。
还可以使用“100天倒计时表”、“微博主题打卡”、“乐高玩具拼一拼”、“APP软件(微习惯、种子习惯)”等方法。
比较有趣的是,在墙上贴一个树干,然后买一些树叶型的便利贴,每完成一个习惯就往墙上贴一张“树叶”,慢慢的,看着这颗“树”茂盛起来,你更有干劲了。
这些给大脑做反馈的手段可以有无限创意。像我写公众号文章,会在每一篇开头标明“这是从2015年8月开通公众号至今的第**篇原创文”,每次看到这个数字又往上涨了1,心里就特别有满足感,有满足感就更有动力。
Step5:吃完要点赞
终于吃完美食,达到扶着墙走出来的效果,大可以摸摸肚皮,以这种庆祝的方式,为胜利点赞,也为下次再接再厉打足信心。
养成习惯时,如果能准备好庆祝的方式,在每次小目标攻克时,给自己一点犒赏,将大大提振下一次养成新习惯的信心。
比如执行某个习惯达30次时,买一本钟爱已久的书送给自己;达60次时,约朋友出去搓一顿好的;达100次时,买个蓝牙耳机奖励自己。
这些小礼物、小奖品,可以是平时逛街时看到的中意之物,用个收集本记录起来,既能学会推迟满足感,又能在时机成熟时博自己一乐,一举两得。
养成习惯,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了,这里以吃货的方法打比方,虽然有点好玩,但其中凭借的是一种科学,而不是一种意志力的坚持。
好了,这里总结一下几个关键节点,也是我编的打油诗:
饿得像头狼,——找到动力
餐具拿在手,——做好准备
好菜端上案,——找准“按钮”
空盘叠叠高,——记录跟进
吃完要点赞!——给点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