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最近《湄公河行动》很热啊!在被各路推荐轰炸了半个月后,昨晚终于去了电影院,全程捂着耳朵看完后(从头到尾都是噼里啪啦、砰、Duang),再也抑制不住体内奔腾汹涌的洪荒之力——我!要!吐!槽!
虽然我很爱张涵予。
张叔,对不住了。
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情节和人物都是评判其好坏的重要指标。显然,《湄公河行动》两方面做的都不及格。
首先情节上明显的重武轻文,本末倒置。本片讲述的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刑侦故事。照理讲,这种类型的影片,警匪双方相互试探,你来我往,拼情报,玩心计是最核心也最吸引人的之处,打斗场面只是丰盛大餐后助兴小食才对。但是本片却完全不按套路来,闹市、商场、雨林三场大规模的打斗成了影片的主体,也是划分结构的关键。打斗占时太长,势必侵占文戏的空间,因此本应连贯呈现调查侦破过程的段落破碎零散,语焉不详,相互之间缺乏缜密严谨的逻辑联系,沦落成为打戏的铺垫?;匾溆捌榻?,观众无法串联起缉毒警察是如何一步步抓捕糯卡侦破湄公河案件的。
例如,我们不知道高刚他们为什么要去营救那个缅甸人?这个人的作用是什么?失去他会有什么后果?这些影片都没有交代。镜头一转,高刚又开始扮“拥有两百多家地下赌场的”博彩大亨和“一年经手6吨”毒品的大毒枭,不仅是他,整个缉毒小组全面参演!我想请问就这样没有一点点防备的突然空降一个大毒枭集团好吗?糯卡是傻子吗?不会去调查吗?怎么对这么多人的背景做手脚?当然同样,导演也没讲这一段缉毒警察们为什么要扮毒枭?为这次行动做了什么准备?另外,前两次行动,动静那么大,糯卡儿子都被抓了,背后老板也对他不满,他竟然什么行动都没采取,就那么老老实实地待在老巢等着老板和警察去抓他,真是难以置信。
再来说这三场打戏,每次都是浓墨重彩大笔墨表现,闹市、商场、雨林,天台、撞车、小艇,看似变化多样,其实都是一个套路——打群架——而且这些套路还都很老套,可以看出很多老港片的影子。同时因为导演对每次打斗、每个人物都不吝笔墨,这就造成重点不突出,最后的高潮,雨林决战不够震撼。另外打斗戏份太多,本来应该是激发观众肾上腺素的情节,最后却造成观众审美疲劳。
再说人物。之前看过一篇评论,说这部主旋律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形象——高刚不好管,说好的只要十五分钟时间,不能轻举妄动,却还是硬抢人质,导致任务失败;方新武违反规定杀掉了邢登。这是突破,应该表扬。但依然必须承认《湄公河行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并不成功。
张涵予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也是大众心中的演技派。但高刚这个角色并不让人心动,也看不出他的功底。当然这并不怪他,因为这部电影根本没给他发挥的空间。我对高刚的形象记忆点有两个,一不好管,二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对于前者,导演的本意先是通过领导的的口说出,然后在营救人质的任务中印证。但遗憾的是我们只能从任务失败后高刚和方新武的争吵中窥见一点点他身上的刺,对他“令领导头大”的形象印象并不深刻。爱孩子那个点,导演与时俱进地用了视频,而不是照片,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老套的手法。此外,高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警察、有什么脾性,观众并不能在脑海中描摹出一个具体的形象。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张涵予在《李米的猜想》中的警察形象,虽然戏份少,但是依然能让观众感知这是一个亲切有人情味的警察。
看完电影,观众心中大概会有方新武是一个受女友吸毒死亡的刺激,从此致力于缉毒事业的失意伤感的警察的印象。但除此之外,作为卧底,他是什么形象,有什么特质呢?蓝瘦,香菇。当然这个锅,不该彭于晏来背,毕竟《寒战》里的李文俊还是很吸引人的。
最后说一下大反派糯卡,好歹人家也是在金三角横行多年的大毒枭啊,并且是由泰国影帝柏华力莫高彼斯彻饰演,你就让人在电影中嚎几句“我才是湄公河的王!”,往脸上怼一把白面就完了啊?老实说,我没见过比《湄公河行动》里的大boss糯卡还蠢的罪犯!警方截你人质,你不采取行动;警方抓了你儿子,你还是没有行动,就只会在中二气息满满的御座上大喊咆哮。我很好奇他是怎么成为大毒枭的。说好的不要脸谱化呢?说好的反派不弱智呢?
归根结底,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不够真实丰满,都是影片重武轻文的恶果。打戏太多,侵占文戏时间,也剥夺了演员发挥的空间。
刚刚瞄了眼豆瓣评分和票房,8.2分,9.14亿。这里不想探讨《湄公河行动》为什么这么热,好东西是经得起时间的淘洗的,坐等评分跌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