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练习生》余波未平,补完最后一期,想到了几件事:
1、
平台/内容方(暂视作一体)、广告方与平台用户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简略概括一般如下:
?
其中,广告方为平台提供一部分经济支持以换取平台的广告席位;平台与广告方合作使广告内容更好的传达给平台用户,从而使平台用户概率转化为广告商的产品用户,以促成最终交易;而平台与平台用户间的关系——这一循环中最核心的一组关系中,平台用户从视频平台提供的视频内容中接收讯息、获得观看体验,反过来为视频平台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收益——直接收益包括用户购买视频或平台会员收益,间接收益则包括用户流量、点击量、热度在内的指标为平台带来的在广告商面前的议价能力及其他隐性收益。
而通过《偶像练习生》等节目,我们看到了这一循环中可更新的部分。更新后的图示如下:
视频网站和经纪公司共同作为内容的生产者,这里视为一体,暂不考虑两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易关系。
广告方与视频网站、与平台用户之间的关系如旧,而内容方与平台用户之间的关联产生了深化。平台用户在节目中pick了自己的Idol的同时,用户就不再是单纯的观看方,而被授予了新的身份——粉丝,在这里也被称作全民制作人,这个“粉丝2.0”版称呼也的确符合这一运作模式中用户的职能,那就是拥有为Idol投票的权利,投票结果直接决定送哪位练习生出道。
用户拥有了投票权利,但权利是由视频网站和广告方所授予,自然也要遵守授权方制定的规则,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投票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爱奇艺渠道,通过爱奇艺账户投票,VIP用户可增加投票机会;另一种则是通过广告方渠道——用户采购农夫山泉水可获得投票机会,买一箱维他命水,送48次投票机会,3月28日决赛前最后一次购水,票数翻倍。于是一时间,网友问候方式变成了“囤水票了吗”、“投票送水啊”、“昨晚你爆肝刷票了没”。
显而易见,用户一旦行使投票权利,对上图循环中的其他主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视频网站爱奇艺的平台活跃用户数、会员数大幅增加;经纪公司的艺人得到有效推广,热度高涨;而投票权与产品采购的挂钩也让广告商有了直接变现的可能,粉丝自发成为农夫山泉的代理商和分销商,交易成果相当可观。
一切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倒推回去,打造这样共赢局面的基础无非在于“投票权”起到的作用,“投票权”对应的就是用户的深度体验感和参与感。用户与Idol之间被架起了一道桥梁,建立起联系,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用户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认可与被认可。又怎能不产生粘性和消费冲动?
举个通俗的例子,好比街上有两个人在打架,而我站在围观群众的外围观望,就相似于视频网站的普通用户,可以叫做游客,游客能够实现浅层观看体验,获取视频网站公开放送的影视内容;当我想要进入里圈仔细看,便去注册了视频网站的会员,随着视野的增加,可见范围扩大、所见内容增多,我实现了深层观看体验;再看下去我突然有了想要参与“打架”的冲动,于是也引发了更多种的可能性,我可以选择自己上场打——制片方选择用户参与片子中的角色扮演;也可以对打架情节进行编排——用户参与制片过程,决策剧情走向;还可以对打手下注,并给自己支持的一方购买武器——类似全民制作人票选Idol送出道。
未来还有很多游戏规则可以制定,因为用户的需求是挖掘不尽的,或者说创造不完的。
?
2、
在《偶像练习生》里,大多数人所看到的是练习生在舞台上的闪耀、投票结果数字的惊人,没有看到的是幕后粉丝团队、经纪团队的高效运作。
从后方应援通道、粉丝制度的搭建,到前方为Idol制造流量、热度,集资做宣传、买礼物、制作周边产品,我猜想粉丝可能已经为自家Idol健全了整条业务链。有组织、有层次、分类仔细明确,体现的是经过数波偶像热潮的“历练”后,如今粉丝群体的熟练度和专业度。
中国有多少人,就可以有多少粉丝,而网络效应带来的结果,对某个人某件事的关注量——“潜在粉丝”的基数也在不断增加,且其增率和增速一定超越总人口的增率和增速。
从超女时代到偶像练习生,李宇春夺冠时候取得的票数大约三百万量级,如今C位出道的蔡徐坤得票数已达四千万量级,虽然投票量计量规则有所不同,那么说一个计量规则相同的。新浪微博上线之初,姚晨以百万粉丝量夺得微博女王称号,而作为现任微博女王的谢娜,2017年7月以9000万微博粉丝量取得了女性个人粉丝数最多的微博账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时隔几月,该数字现今已经破亿。微博活跃用户数量处于快速且不断增多趋势中,体现的是“潜在粉丝”的基数在不断扩大;而微博粉丝数量排名头部的几位中,小鲜肉数量很少,更多的是谢娜、何炅、赵薇、陈坤等人,似乎更多的贴近“国民”关注度逻辑,也说明“潜在粉丝”的范围远不只局限于年轻人或某一特定群体。
粉丝群体推动了《偶像练习生》节目的发展和偶像的出道,同时聚合产生了品牌效应,对节目、广告商和艺人进行了高效传播。粉丝的力量可以有多大?舆论导向无可计量,可以计量的是诸如粉丝群体的网络流量和现金流数据。粉丝为文娱和情感消费,这一次的《偶像练习生》让我们看到了“粉丝经济”的变现效率和效果,也许这正是其蓬勃发展的一个力证吧。
?
3、
与粉丝产业同步发展的,是偶像产业——这个从海外引进的概念,如今正在国内探索新的并且适合自己的道路。
说起来,偶像的打造就如同任何一件产品的发展过程,遵从着相似的发展周期。
前期的练习生阶段,是“偶像”的初创期,就如同我们在《偶像练习生》所看到的简化版练习生生活那样,这个阶段是锻造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高效高质的训练是练习生未来漫长发展的基石;
练习生出道后便步入成长期,获得一个“偶像艺人”的身份,也意味着开始正式接受市场的检验,在这个步步接近成熟期的过程里,需要增加曝光度,通过不断尝试和不断与市场沟通获得来确定自身定位,是打造个人IP和品牌的过程,同时也是打磨作品,提高变现能力的时期;
步入成熟期后,偶像艺人有了较为稳定的变现能力,受众增多,可以自带热点,有过硬的作品,品牌响;从接受公司提供资源到能够自己产生资源。这时更多需要做的是利用基础能力探索跨界,整合资源,谋求综合发展,以避免落入衰退期,面临定位局限、难有突破的局面。
在偶像产业中,“偶像”是靠养的,以往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已经出道的“成型”的艺人,而《偶像练习生》类的综艺让养成的过程不再封闭,从养成阶段就把艺人推向市场,让观众一步步看到“偶像”是如何炼成的,甚至可以参与决定偶像的成长规划。
可综艺节目并不完全等同于养成过程,“养成”的必要且首要条件是时间,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认识自己,充分和市场接触,这是“偶像”仅通过真人秀无法完成的。粉丝经济环境给予了这个时代迅速造星的能力,时间则来证明最后这一切是泡沫还是珍珠。
而《偶像练习生》的内容合作方——爱奇艺与艺人所在的文娱公司之间的合作方式也算是一次比较新的挑战,以18个月为“养成”周期,期间两方公司资源聚合,共享艺人的成长。然后爱奇艺把艺人还给自家公司,继续发展。
由于有了预设的期限,就如同一个游戏在开端就被写下了结尾,很多人会抱有疑虑,这种合作模式究竟要怎样规划?结局又会是喜是悲?
其实正如每个人的“养成”经历一样,与其在意我们最终会走到哪里,不如多去留意路上的风景;对偶像和粉丝而言,与其去追问偶像最终会被打造成怎样的一个人,不如多去珍惜偶像养成的过程,毕竟这是一段完整又可贵的陪伴。从别人的成长中汲取的,是自己的养料。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