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口碑和票房齐飞,导演斯皮尔伯格更是凭借该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遗憾的是,与最佳影片擦肩而过。二十多年来,《拯救大兵瑞恩》因其逼真的战争场面成为二战片的标杆式作品,此外,“八个救一个”的剧情也成为美利坚意识形态的最强输出。
“八个救一个”看似不符合常理,但首先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最佳诠释,为了一条命不惜搭上八条命,这不就是对个体生命的极大尊重吗?美国人也是靠此在全球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意识形态;其次,拯救“瑞恩”是战争胜利和荣誉的象征,二战以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较量中几乎都获得了胜利,这极大地滋养了美国人的自信感和荣誉感,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体,拥有了这两样东西就相当于拥有了往前冲锋的信念;最后,瑞恩一家四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得只剩下小儿子,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亲自下令找到瑞恩并送其回家?!叭说乐饕濉闭飧龃?,后来因为西方的制裁,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尽管美国人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到处指指点点,但至少他们自己对此是身体力行的,因此也就有了说大话的底气。
《拯救大兵瑞恩》从“人人生而平等”,到“荣誉感”,最后至“人道主义”,这一完整的意识形态链条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诠释地淋漓尽致。影片上映后,全球范围内收获的拥趸不计其数,这也反应了当时美国主流价值观旺盛的生命力。
90年代,《阿甘正传》中的“run forest”,《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之后在雨中的哭泣,以及《泰坦尼克号》中穷小子和富商女的爱情故事、女人和小孩先走,男人留下,这些电影中的经典情节都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过相对于《拯救大兵瑞恩》在逼真的战争场景下营造出哲学式的“八个救一个”讨论,以上电影在美利坚意识形态的完整度输出层面都逊色不少。
时隔21年后,马特达蒙主演又一部的影片《极速车王》于2019年上映,只不过马特达蒙从《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青葱少年变成了开快车都需要先吃两颗药的中年大叔。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谢尔比(马特达蒙饰演)还是肯迈尔斯(贝尔饰演)更能体现美国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呢?随着肯迈尔斯在影片结尾处的一次训练时发生事故身亡,这种疑惑也就消失了。答案毫无疑问是谢尔比,是在演讲深情处道出金主爸爸的名字(功利主义),是对胜利和记录有着强烈执念却也不得不委身于官僚体系(荣誉感和无奈感),是对死去朋友的妻儿表示哀婉(仍然具有人道主义关怀),但也会在大街上开车横冲直撞(无视规则),只不过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小瓶子里的药丸以及曾经的辉煌来维持。
看过《极速车王》的朋友估计都会有两个疑问,第一:为什么肯迈尔斯会愿意降速,以个人荣誉换取团体荣誉?第二:为什么影片要把肯迈尔斯的死亡安排在结尾处的一次训练,有点突兀而又不那么壮烈?
先说为什么迈尔斯愿意降速。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燃很热血,在我看来除了几个超车的镜头有点让人激动之外,全片都弥漫着一种年迈和衰老的气息,毫无热血可言(有可能是因为我没去电影院看)。影片从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就埋下了刹车故障和发动机动力不足的两个伏笔,所以肯迈尔斯在影片激烈处往下踩油门时,我个人心里面总是隐隐约约觉得要么会爆缸,要么刹车故障,24小时的勒芒锦标赛看得提心吊胆。作为观众会有这种担忧,而作为影片中的角色,他们定然也会有。解决忧虑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靠实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车手和车队管理,谢尔比和肯迈尔斯能够花900万美金来造一辆赛车,这背后的资源支持是来源于福特公司,没有这个金主爸爸他们有多少能力都无法施展。所以,肯迈尔斯不降速也可以,但福特公司之后肯定会用各种办法让他名声扫地,最后恐怕连赛车圈都进不了。
放大来看,这是团队对个人的胜利,跟美国那套“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差得有点多啊。这背后所体现的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事物的复杂性在进一步提升,过去一个人或者美国一个国家就可以搞定许多事,然后叫嚣着“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墒敝两袢眨拦桓龉液芏嗍乱哺愣ú涣?,他需要中国的市场,日韩和欧洲的高端制造,中东和南美的原料市场。川普上台以来,美股屡屡破新高,可谁都看到了泡沫背后的强心剂剂量越来越大,一个疫情加上石油价格的下杀,美股几乎腰斩。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国人恐怕也早就看到了这点,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体系。
第二个问题,肯迈尔斯的死为什么有点悄无声息?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传记电影,事实就这样,如果真这么简单那传记电影还要编剧干什么,照着人物生平演就可以了。因此,肯迈尔斯死得不那么壮烈肯定是主创团队的有意为之。我试着来分析一下原因,第一:按照电影设定的套路,肯迈尔斯无疑是英雄,是领导美利坚汽车工业体系在欧洲土地上所向披靡的英雄,那英雄之死为什么要搞得平平淡淡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影片结尾处的字幕,肯迈尔斯死后,福特公司的GT40依旧蝉联了三年的勒芒锦标赛冠军。迈尔斯很厉害,可没有他福特照样拿到了冠军,而且大概率是以公司非常舒服的方式拿到了冠军??下醵股砩鲜抢吓擅拦说淖鞣?,恃才傲物,牛逼哄哄,怼天怼地怼上司,一句话:有本事但不够圆滑。这样的人在个体和国家都年轻的时候是容易受到尊重,可一旦步入中年,利益边界逐渐清晰,资源分配矛盾愈发激烈,这样毛躁的性格是不会招人待见的。其实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这个民族在哪个时代可以容忍毛躁和直言的性格?
第二,在影片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刹车故障和驾驶员无法逃生的伏笔就埋下了。这种提心吊胆在观影过程贯穿了全片,按照美国人对个人、国家、乃至工业体系的自信程度,不至于在影片一开始就蒙上一层乌云。那只能说明背后所体现的就是美国人自信程度的动摇。影片中提到的福特公司的困境和今天美国制造业所碰到的问题类似,由于人力成本和创新瓶颈,美国本土的高端制造也就剩下特斯拉还能吹一吹,甚至连特斯拉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工业体系外流,产业空心化必将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底层的悲哀感。而一旦这种悲哀感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就将动摇整个阶层乃至整个GJ的根本。从美国挥舞贸易大棒,各种退群,提倡孤立主义,可以看出其实这背后都是美国焦虑的体现。从长期来看,这些举动都不利于美国的信誉和发展,美国的精英阶层不会看不到这点,可他们还是选择饮鸩止渴。如果不是因为病得严重渴得厉害谁又会这么做呢?
所以,影片通过肯迈尔斯降速和其不那么壮烈的死亡,多少揭露了目前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背后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的变迁。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今年奥斯卡要把最佳影片颁给韩国的《寄生虫》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大家都有,可最好还是在韩国人的片子中表现出来,我们自己就不用了。
记得金灿荣教授在一个演讲中提到过:90年代的美国就像是一个年轻而又自信的小伙子,积极上进,还幽默风趣,跟他开玩笑也就一笑了之;而现在的美国看上去已经踏入了更年期,有点神经质,莫名其妙就大发雷霆,为了钱脸都可以不要,自己制定的规则也不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