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古典文学心存感情的读者看下去)
现在发关于《悟空传》的文章也许嫌晚了,这几周内电影上映,而将这部作品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许多人又开始对作品的质量争论不休,或好或坏,对于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
但我并不是来谈《悟空传》本体的。
记得今何在老师在电影上映前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把他心里对西游的看法,对孙悟空的看法,对这些人物的看法放进来,这样他会是一个永远变化的,永远会有生命力?!?/p>
十几年年来,我们阅览西游改编无数,六小龄童的灵,周星驰的情,黄渤的恶,郭富城的怒,大圣的悟,等等等等都不同程度再现或是重塑了西游之行。
可放眼所有足以被称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只有一个《西游记》能被如此反复调味还不失大多原味。
《西游记》能如此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其超常的背景,神魔小说顾名思义世界有神怪妖魔,这些幻想的元素占西游大篇幅,就大大地增加了作为故事而非艺术品的可塑性。
孙悟空这个角色并没有被严格地定义,从形象思维到性格行动都千变万化,于是演化出如今一个比故事本身可塑性都高的角色。
孙悟空可以,为什么其他角色不行?
世间千万精彩的角色,他们的塑造并不逊色于这孙猴子,为什么他们的形象变化止于此,与古典文学一起慢慢淹没。
除了西游记,就是西游记,文学之光辉最后只剩下一缕光在微微闪烁,并非是吴承恩老师,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撰写的精彩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的作者。
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
错的是《西游记》这部作品。
《西游记》让我们的思维凝滞。
西游记的故事,人物设计太过于架空,我们下意识地去加以想象和思考,自我的那条西游路就变得个性化起来。
而个性化的后果就是留给我们太多发挥的空间,我们专心致志地在这个有趣的世界创造独特有趣的故事,而对另外太过真实的世界全然不顾。
有一张附有辅图的白纸,为何还要将那些写满了的纸擦掉重来呢?这就是我们的心态,这并非懒惰,而是下意识不作为的后遗症。
所以我说今何在的《悟空传》并不像是我所看过的《西游记》和西游记们。因为他将带有辅图的白纸撕掉,重新拼接了一张相似的图,却细细一看,形似却早已神离,拼接成今何在内心的模样。
我们很多人分毫做不到,就说自己读透了《西游》,空想罢了。
就像我们许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欣赏三国群雄,懂了梁山好汉,怜情金童玉女。
我们不曾想过,那宋江,诸葛孔明,贾宝玉也能有另一套你心里的模样,我绝非是指那些网络游戏中完全畸形地改编改造,而是将人物的一切细腻地咀嚼,再揉捏成自己心中的人物,写出自己觉着的三国水浒红楼,该有的故事。
很多人刻薄又浮躁,当今无人愿意用几十年甚至一生打磨一把剑,也没有人愿意用几天的时间去观摩他人打磨出来的剑。
比起西游,这样的改编和重塑一本名著毫无差别,在当今有这样的文笔的人,都在着手所谓的网络文学。
那与17年前相差甚远的网络文学,发展成熟又稳定,只是少了一个东西,艺术,很多人觉得文字现在可以没有意义,也不必需要艺术,就像自己的心一样只为利益和欲望狂奔,听不到字里行间的风喃水语,和来自远方来自灵魂的呼喊。
觉得不需要的人,也大可不用听到,那早已是对他们好无营养的食量。
在他们眼里,我们则像是啃着80年代的馒头,苦苦地盯着他们镶金的獠牙,抱团取暖。
对于自己,那些人,那些作品可能从天而降拯救了我们,他们活在纸张之上,却也拥有着和人类的浮躁年华相等长度的寿命,试图拯救他们重获本该属于他们的永恒,可我们却因为无能而闷闷不乐。
而后今何在老师说“我写《悟空传》,就是要把这些写出来?!段饔渭恰防镆磺卸己芤蓿倚吹煤苤卑?。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处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我很欣慰我们的路还很长,未来还很远。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正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
我们狼狈又潦倒,即使抬头挺胸,眼中也不会绽放光芒。
可只有我们这些忍受着寒冷的人才明白,谷底这儿每天照不到阳光,也擦不亮温暖的火焰,我们自卑又无能,也许真的如你们所说一事无成,但是也许会有一块从天庭大火中陨落下的石头,滚落在我们的脚边,寄存着对世间阴险的报复和对万物正邪两难的不羁。
而我们将带着它,重返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