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里提到人生的三种根本困境:
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也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死亡这个话题一直都是讳莫如深,不愿谈及,就连伟大的儒家,对生死也是避之不谈。
在死亡面前,我们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仿佛不谈论,不提起,死亡就不存在,不发生。
最近刚经历了亲人的离世,从小到大,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了,但这次让我对死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很喜欢奥里利厄斯说的:“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好多人不知道的是,生命的好坏,本就不在于你什么时候死,而在于你是不是好好活过。
生命的精彩,本来就跟长度无关,只在于宽度,这点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认知到了。
我觉得真正的活着:有在乎的人,想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并成为自己。觉得感情才是活着最主要的因素,有人情味的活着。
但现在好多人的人情味已经被利益等东西冲击的七零八落,见多了亲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就差头破血流,蝇营狗苟了一辈子,也占了不少便宜,但我不知道这该庆幸还是悲哀?
就像余华所说,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亲人离世哭丧是假,自己掏钱哭丧是真。
遇到的事情越大,越能看见平??床患娜诵?。
患病后,奇葩说辩手邱晨说,“死亡让她学会了三件事情,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无论是死亡的日期,还是身患重病,还是我们人生当中躲不过的所有坏消息,我们只有看到它、面对它、甚至愿意谈论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对抗它?!?/b>
我虽然无法真切的感同身受,但我也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和伤心欲绝,觉得真是,你只有经历了,面对了,你才有可能去对抗它们,不管最后站起来与否,都是一种勇敢。
人是不会理解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痛苦和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抽离出来,况且痛苦带来的也不全是负面的。
痛苦和悲伤会刺激压力基因表达,而压力基因又会作用于预设性免疫系统,即曾经经历的创伤会帮助你一定程度上对新的可能创伤事件产生免疫反应,从而避免新的伤害。
这个也不难理解,就像平时偶尔有个小感冒小发烧的人比那些长期不感冒不发烧的人更可能抵御较重疾病一样,肉眼看不到的免疫系统强度慢慢有了质的不同。
起初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复原。现在你知道如何止疼, 也知道自己会痊愈。
人的坚强和脆弱,会超乎你的想象。
东野圭吾在《宿命》中所说,
死亡之前,人人平等。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人世间惟一公平的地方。?
不管你接受与否,它都会到来。这种感觉很难受,充满了无可奈何,但这就是现实。
所以在它到来之前,需要认真的活着。
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
除了这些,对于我来说,羁绊也许最能让我好好活着。亲人、爱人、朋友,是我生命中最大的羁绊,斩不断,更挥之不去!
未知死,焉知生。
乔布斯死前说:“除了工作之外,我却少有其他欢乐。到生命之终,我只不过习惯了财富这一生活事实罢了?!?/p>
当他躺在病榻上,回顾自己的一生,竟意识到,他一生所为之骄傲的名声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显得毫无意义。
因此他说:“当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来维持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应该追求那些跟财富豪无相关的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感情关系,艺术,或许是年轻时的梦想……”
物质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料,但不是全部。生活就像万花筒,五花八门,并且是多选题,不是单选,但最终的选择还是自己做主,毕竟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同。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最后想把自己很喜欢的一段话送给自己和你们:
一切反复无常,直到死亡将至。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结局,在此之前,所有的事都还有变数。
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没什么是必须得到的,甚至没什么是必须好起来的,生活就是站立在无数的跷跷板之间,反复告诉自己,一切不会有尽头,只要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坏事都会变成好事,反过来也是如此。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自己亲身体会过)
人活在世界上,不怕没人理解和接纳,最怕自己都受不了自己,请千万不要这样。
我们不过是凡胎俗体,不望成就了不起的大事业,一生健康顺遂已是成就,请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待。
真心祝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幸??炖?!
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