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俅,大家或许不陌生,《水浒传》里的高太尉,林冲的上司、仇人,《英雄本色》里的两面三刀不择手段的阴险小人。
那真实的高俅,是什么样的人呢?
话说苏轼从黄州解禁回开封,已年过半百,因高太后的力荐,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只用了一年多时间。时值高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极其喜爱苏轼的人品文采,升任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苏学士”的称谓由此而来。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是专门负责撰写国家重要公文和圣旨的,比如册封皇后、皇子,以及与外邦的外交信件等,相当于皇家御用笔杆。后来苏轼不满政治内斗,主动外放杭州,但不久又被太后召回,太后心说:没办法啊,谁叫你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别人写的都没你好,也没你快啊,相比之下,接替你的没一个叫我满意的。
可是人生本就无常,好时光转瞬即逝,几年后高太后就病入膏肓,不久就辞世了,皇帝哲宗亲政,他是秉承父志的变法派,经历过乌台诗案、宦海浮沉多年的苏轼已经察觉到,政治要大变天了!这时候已经五十八岁了,进不能退亦不得,但是他那人生如逆旅的乐观生活姿态,让他依然能保持自在从容,它遣散了大多数家仆随从,并给他们找好安置,其中就包括贴身文书高俅。
高俅其人,成名前我们所知不多,只知道他的文笔不凡,能给苏轼当文书的,那肯定也差不了,苏轼在自己被贬之前,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驸马王诜。
王诜[shēn],字晋卿,神宗的妹夫,苏轼的挚友,同时也是个山水画家。乌台诗案出事前,王诜向苏辙泄密?!版饴矶嘉就踮酚胱诱坝魏?,密遣人报苏辙。辙时为南京幕官,乃亟走介往湖州报轼?!辈还?,王诜也因此次泄密受到了处分,从堂堂的皇亲国戚、驸马都尉、被削爵撤职,成了一介平民。后来其妻向皇帝哥哥求情,王诜的身份、官职得以恢复。在《水浒传》中也有他的记录,被称为“小王都太尉”。
苏轼曾写过一篇名为《题王诜诗帖》的行楷书帖:
苏轼的意思是说:我本是从四川眉山走出的乡野书生,被贬谪倒也罢了,吃苦惯了,能承受得起。令人惊讶的是,晋卿你是贵族公子,遭此劫难,竟然能处之泰然,沉下心来创作诗词,且水平日益提高,自得其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经受得起人生沉浮,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困苦生活也罢,长久安乐也好,都能不堕落、不自怨自艾,给你点个赞!
王诜很有名故事是搞了个叫“西园雅集”的Party,西园是他的院子,召集的都是大咖,有苏辙、书法家米芾,画家李公麟,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还有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人大江定基)等十六人。当然,C位的肯定是给苏轼了。
王诜是苏轼的粉丝无疑,但他和苏轼是同岁,都是1036年出生,同居汴梁的时候,二人都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有趣的灵魂与年龄无关,却总是心心相惜。据说王诜一有新作,就要拿去让东坡给他题诗题跋,苏轼呢,估计也是被这个驸马爷闹腾的不行,故意变着法地开他玩笑,把他的画贬的一文不值。苏王之间的关系很像那种少年兄弟,关系铁没得说,但好话都不用在对方身上,怎么抬杠噎人就怎么聊,十分有趣。
这里你可能认为这个驸马王诜,是个浪荡不羁的富公子吧,实则不然。公元1069年,33岁的王诜迎娶18岁的公主。王诜虽出生名门,祖上是北宋开国将领王全斌,但比起赵匡胤义社十兄弟的后人,还算不上最顶层。娶了公主后,王诜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按宋代官制是从四品,也算是部级高干。能让长公主青睐,也算的上是高攀,又是老牛吃嫩草,应该非??牟攀恰I砦饴矶杂谄胀ㄈ死此凳且恢中腋?,但是对于才华横溢,并且拥有政治抱负的王诜来说,这场婚姻从一开始,注定就是一场悲剧。
宋朝为严防外戚,对外戚的政治生涯有严格的限制。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诏:“驸马都尉等自今不得与清要权势官私第往还。如有公事,即赴中书、枢密院启白。仍令御史台常切觉察,如有违犯,纠举以闻?!本坝釉辏?034)诏:“如闻戚里之家,多与朝士相接,或漏禁中语,其令有司察举之。”也就是说,驸马的私人生活要受到监视,甚至要经常报告。政治无所作为,就寄情山水吧,王诜能诗善画,亦工词,其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精于鉴赏,苏轼都为之记。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在很多所谓的朋友都忙着焚烧与苏轼的往来文字的时候,王驸马却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派人赶在御史台的人到湖州之前给苏轼通风报信。当然这并未改变诗案的结果,苏轼被贬到黄州,一些与苏轼往来密切的人也受牵连被贬,王诜因为报信被人揭发也被贬到颍州。在各自被流放的日子里,苏轼和王诜有七年断了联系。等到各自都被重新召用,再次相见时,苏、王之间更加亲密。在充满美妙记忆的元祐年间,他们的诗歌唱和往来达到了历史高峰。苏轼对被自己牵连的朋友心怀歉意,但因苏轼倒霉的王诜却从未有过任何抱怨。
说回高俅,《水浒传》里,小苏学士(实为“大苏”苏轼)将高俅推荐给驸马王晋卿,这才有了之后的事:驸马派高俅往端王府送东西,因偶尔亮一脚踢球功夫而被端王(后来的宋徽宗)赏识。之后,端王成了宋徽宗,而高俅也借此官至太尉,发达起来。
这段典故确有其事,高俅发迹后,苏轼早已过世(苏轼过世的时间和徽宗上台的时间差不多),在元佑更化的那段政治打压的日子,旧党迫害殆尽,高俅格外照顾苏轼的亲属,包括他的三个儿子和苏辙,苏辙能退休著书,活到七十三岁,也算颐养天年了,后来苏轼小儿子苏过跟着叔父住一起,徽宗因为喜欢苏轼,还曾把苏过招到宫里,一起鉴赏苏轼的画,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