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到现代诗坛,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多情才子徐志摩,一腔爱国情的郭沫若,“繁星体”“春水体”的冰心,等等,说起冯至,可能在很多人心里的影响并不深刻。但“十四行诗”这个名词应该比冯至这个名字更具影响力。
? ? ? 今日细数现代诗人及作品,当看到冯至以及他的“十四行诗”时,第一时间感觉到了我以往一直探寻的人生的“真实感”为何物,为何类,为何故也。
? ? ? 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它表现出现代文明中现代人对生命的根本性焦虑,具体衍化成有关生与死,刹那与永恒,存在与虚无等命题的思考。其对生命的智性穿透力,在现代乃至当代诗歌史上是很少有人企及的。
? ? ? 李广田称之为“沉思的诗”,并且归纳为三条哲理。
? ? ? 一:刹那即永恒,古往今来都是一条长河,都息息相通。
? ? ? 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空间的一切都存在关联。
? ? ? 三:生命在时空交汇里与万物俱在生化不息息中。
? ? ? 简单的来说,其实就是生命只是万物交汇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点,古往今来,生命与宇宙同生化,共衍生。真实与虚无是不断缠绕转化而又相对独立的,生命就是万物中的一个点,每一个点都构成着万物这一张大网,所以万物与生命共同生生不息。
? ? ? 就像我前面发的关于真实感的思考一样,生命是否真实存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一样,其实真实的意义和生存的意义一样,都是探索生命在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空间里是否存在,又如何存在一样,存在的真实感又在哪里一样。通俗的说就是,我们时时刻刻心里所承受的焦虑感,或者一切的感觉到底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
? ? ? 诗人在他十四行诗(第十五首)《一队队的驮马》中或许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将生命的意义视为“从远方把些事物带来,从面前把些事物带走”的过程,人就处在转化过程中的一点或一刹那上,用我的话说,人就处在生命不断更替的一个节点上,而人的价值就是存在于转化更替的过程里。
? ? ? 像(第21首)《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中:
因此,
死亡并不恐怖,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
像一段歌曲
? ? ? 从这段诗中,我们便能充分的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存亡的豁达与坦然。
? ? ? 就像人的存在本来就是构成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一样,我们存在于浪花翻涌时的真实,又消失于奔涌而逝的江水一样。我们从远方来,我们又去于远方。而我们仅仅存在于来去之间的那一个节点上,以此来证实我们存在的痕迹于意义。
? ? ? 读冯至的诗,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闪烁着着哲学与理性光辉的世界,而对于我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冯至的诗仿佛像一座孤岛,让我的灵魂有了容身之所,在灵魂深处涌动出微弱的光芒,就像那一个个节点一样,时刻跃动着生命的火花。
? ? ? 而对于当今世界中的我们来说,焦虑感与对未知的惶恐感时时刻刻侵袭着我们的身心,有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存在的价值与“真实”的意义,或许当你明白在这世间行走的意义时,所有你所困惑的问题便都变得迎刃而解。
? ? ? 就算现实仍旧酸楚,依旧要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但至少,你可以更加坦然更加从容一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