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之前读到过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婆婆报警,说自己的儿媳在家里大吵大闹。民警上门调解才发现,她吵闹的原因是:她和丈夫结婚三年,但是丈夫每个月都会有几天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
而她的婆婆竟然还对她说:“反正她已经给他们生了孙子,干脆离婚算了,让自己和儿子过就行?!?/p>
当时觉得这则新闻实在是太荒唐了,但是近些年我却听到了不少类似性质的故事。丈夫在婆婆面前一丝不挂走来走去,婆婆毫无顾忌在丈夫洗澡时进卫生间,甚至婆婆还会随意进卧室里帮丈夫盖被子。当妻子表示不满,丈夫却觉得在小题大做。
当妻子和丈夫重组了一个新的家庭,婆婆却如影随形,时刻关注儿子,也时刻要求儿子像从前那样关注她。这样的亲密关系反而显得儿媳是一个外来者。
不得不说,这种现象说到底,是因为太多男孩子依旧和母亲处于共生关系,而界限意识依旧十分模糊。
父亲的缺席是母子共生的元凶
在中国关系中,婆媳关系是被大家讨论最多的,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说和自己的公公不和。在很多故事中,公公的角色似乎都是隐形的,而这也正反映出,不健康的母子共生关系和原生家庭中男性权威角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我有个女性朋友就曾和我抱怨说:在他们准备婚礼期间,大家都手忙脚乱,而他的公公却像是隐形人一般,不管不问。偶尔交代他一件小事,他也毫无积极性。她说公公平时在家什么也不管,家务也不做,近些年来家里的重要决策都是丈夫和婆婆商量的。
这也导致她发现自己的丈夫非常听妈妈的话,而每天晚上婆婆也会很自然的找丈夫聊天,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似乎都迫不及待要和丈夫分享。她无奈地说,如果她的婆婆和公公有话聊,那么婆婆可能就不会放这么多的注意力在自己的丈夫身上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让孩子和母亲的分离更加容易。在三岁之前,婴儿和母亲都处于亲密的共生关系,而三岁之后,父母的责任是要鼓励孩子走向新的生活。
父亲能助一臂之力,就是在于分离本身就很不容易。先是母亲不舍得放手,再是孩子对于外部世界充满了恐惧。
这时候父亲作为妻子的陪伴者,可以和她一起见证孩子的独立,减少妻子的担忧。而在孩子心中,父亲又是第一个外部世界的象征,他们建立规则,帮孩子化解敌意,是孩子内化于心中的强者形象。
不过很多时候,男性角色的缺失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责任。当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在岁月的洗礼中冷淡下来,生活重心发生变化,缺乏安全感的女性会对丈夫偶然的疏远不知所措。于是她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在那里,她们会获得掌控感,却也由此将自己的丈夫越推越远。当男性感受到家庭的忽视,他们会从外界寻找依托感,比如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工作上。而在家庭中,慢慢习惯于扮演工具人的角色。
如此一来,母子的关系也会越陷越深,分离也越来越难。
当孩子长大,只有从对父母的依赖之中独立出来,他才能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进入社会。而始终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孩子,却深陷于粘稠的爱之中,无法挣脱。
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组建了新的家庭,只要母亲在身旁,他们就会退化到对母亲的依赖中。他们习惯于寻求母亲的庇护,习惯于作为被照顾者。这就是妈宝男的由来。
永远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男人,总是逃到母亲怀抱中的男人,看似生活得简单,却早晚要丢了自己。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妈宝男?智慧的妈妈需要在孩子面前不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把爸爸拉进你和孩子的二元关系中,妈妈勇敢的放手,把自己的情感投在老公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孩子才会有机会与妈妈进行分离,走向爸爸,走向成熟,顺利的从男孩长成一个男人!
做为妈妈,一定要尝试多让老公和孩子一起玩,发现父亲的角色,承担?;ず褪涑?,他会变得独立和成熟。这样才能让你的孩子能够乘风破浪,肆意的享受这个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