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朋友请我去他弟弟家帮助协调亲子关系。爸爸是金融专家,英国的硕士两年课程,他一年就完成了;妈妈是医生,一线城市里一级医院的主任医生。小姑娘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是一个字:哭??薹沉送馄?,哭乱了爸爸,哭躁了妈妈,哭痛了爷爷奶奶。这个个案的根源在于妈妈,因为妈妈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冷漠,要强的妈妈用自己看似科学实则“无情”的方式对待着女儿,才出现了这令人难受的局面。而这些,妈妈自己却是没有察觉的。比如:喂奶。
医生的忙碌打乱正常的生活。知道母乳重要的妈妈当然要坚持给孩子喂母乳??墒锹杪璩3R弦拱?,怎么办?妈妈把母乳挤出来,放在冰箱里冷藏,等孩子饿了,再拿出来热了给孩子吃。且不论营养之类的鬼话。各位,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无依无靠、远离母亲,却吃着母亲给你留下的美味时,那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是怎样地啮蚀我们的心呢?!
下面的文章,是张祥平先生关于喂养的观点,我深有感触的。
奶的质量≠ 喂奶的质量
有些商业厂家为了推销盈利,往往大规模宣传某某奶粉对儿童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保健作用,饮用起来多么多么方便,用于取代母乳多么多么有利于母亲的体型。这种宣传加上一些无知的母亲,一度使得牛奶大有取代母乳之势。
目前,母乳对人类婴儿的益处多于牛奶,已经被化验结果证明。这是工业革命以来,无数次“拐弯抹角地说出大实话”的例子之一。
其实,完全不必要对人奶和牛奶进行化验比较,因为在人类早期(以及更早的古猿时期),都是以母乳育婴,而不是代之以牛奶。
反过来看,化验结果可以从较多的方面进行解释----商业厂家仍然可以坚持:加了各种营养素的牛奶更有益于婴儿,因为每个母亲的奶中都不可能“均衡地含有各种营养”。只有认识到“奶的质量 ≠ 喂奶的质量”,商业厂家才会对这条发财之路“死心”。
喂奶中的“运动--感知智慧”
母亲在哺乳过程中,不只为婴儿提供了“一定质量的人奶”,而且提供了乳头与婴儿口唇之间的“磨合”,提供了母亲的心跳节律,提供了温和的抚摸和慈爱的微笑……
人类的初生婴儿,在母乳哺育几天之后,就能更有把握地吃奶,并且当奶头滑脱出口时,能比前一次吃奶时更容易地找到奶头。这说明婴儿不仅更好地掌握了有关的“动作”,而且更多地增加了“识别”能力 ---- 母亲作为一个“动”的个体,在喂奶过程中为婴儿提供了不断练习辨别奶头和非奶头的机会,由此而使“运动--感知图式”得到了“激活”和使用。
通俗地说就是:动作本身是一种“刺激源”,可以引起大脑中枢的反应,有益于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如果这样的“刺激--反应”关联得不到使用的机会,相关的高级神经就可能出现退化现象。这就是进化论中常说的“用进废退”的道理。
????????????????????“天伦之爱”难以设计
受“工业化”思维定势影响较深的人,或许会问:即使不是母亲亲自喂奶,由其他人用奶瓶代喂,同时有意识地让奶瓶的奶头滑脱几次,让婴儿去找,不是也可以促进“运动--感知图式”的“用进”和“激活”吗?
答案是:这种“非自然”的作法难以具有“自然事物”的多层次复杂性。例如,母亲在亲自哺乳的时候,还伴有心跳节律、抚摸、微笑等等。即使从单一的动作来看,奶瓶奶头的滑脱也难以控制 “适度”----什么时候让它滑脱?滑多远?喂一次奶滑脱几次?或喂奶一星期滑脱若干次?
只有母爱本能,才能在“自然过程”中把上述的一切问题都“自然而然”地加以解决。尤其是“有教养且重教育的母亲”,能够在“爱心”和“教养”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以耐心和爱心来判断是非,牢牢把握“顺其自然”的原则----这一“自然”,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其中的许多复杂性,人类远远没有认识到;而其合理性,却被现代的“自相似”规律证实了。
????“自相似” 规律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或在一块较小的空间)内所呈现的事件生发成型的历程(或物质构造系列),与其所属的一段很长的时间(或一片很大的空间)内所呈现的事件生发成型的历程(或物质构造系列)十分相似,即“局部与整体相似”。
例如,在自然条件下单株生长的杨树,成材后的树叶接近于卵形,而整个树冠也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卵形(一片树叶自相似于一棵大树)。再如,东北虎的尾巴上有九条斑纹,而其躯干上也有九条斑纹(一条尾巴自相似于整个身躯)。又如,耳朵上的穴位与人体各主要部分相对应(一只耳朵自相似于人体)。在非生物的自然现象中也存在自相似。例如原子结构自相似于太阳系,太阳系又自相似于银河系,等等。再如,一小块地球表面的微小凹凸不平,自相似于较大范围内的地势起伏,又自相似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山河及断层,等等。时间自相似现象则表现为胎儿生理发育过程 “重演”人类进化历程(胚胎上出现鳃裂、尾巴等),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过程“重演”人类思维的演进历程。
(张祥平)
正在哺乳期的妈妈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哺乳”滋养的不仅仅是物质生命,更重要的是滋养了精神生命。只有经过正常的精神生命成长才能避免成人过程中的多重性格、精神分裂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