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因为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哭?”
孩子不说话。
父亲说:“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
孩子带着哭腔说:“是?!?/p>
“那你就直接告诉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兴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哭?”
孩子不说话,继续哭。
爸爸:“你看啊,这事儿是这样的,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这是爸爸不对。你要告诉我,而不是哭,你不说,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了,所以以后有问题,你感觉到不舒服,就说出来,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点点头。
我坐在旁边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好有趣。
从小到大,我父母没有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哭泣还是开心,都没有人教我,你因该要去分析你的情绪,到时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我一哭,他们就骂我。所以在我的认知里,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愤怒,都是不对的。
以至于我成长的轨迹中,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压抑自己,逐渐形成了回避型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别人问我一件事好与不好,我一般都会说好,我也很少与人争辩吵架,向来都是软绵绵的老好人,有问题了也不会提,有情绪了就自己憋着。
很多亲密关系都被我憋着憋着,就没有了。相处过程中,在最开始就出现的问题,我从来不去处理,在我的潜意识里,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会让人讨厌和曾恨的,就如同我父母对我的态度一样。
所以我的处理手段就是,回避,不理会,我觉得把真实想法隐藏,是维护关系的最好办法。
可曾想,这才是把关系推远的开始。不交流,不沟通,不解决,表面掩盖的美好,风轻轻一吹,里面埋藏的都是日积月累的怨恨。
把话说出来,输出情绪,有安全感的表达自己,信任沟通的力量。这种俗气的道理,大多数人从小就明白了,而我花了二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