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秦国的崛起:
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荆轲刺秦
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襄公立国
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穆公东扩
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商鞅变法
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合纵连横
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昭王称霸
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异人奇缘
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生父之谜
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姬之乱
1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吕不韦之死
1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为政
1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通天大计
横扫六合:
1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韩氏初兴
1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三家分晋
1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韩国之亡
1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武灵王
1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赵之争
1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长平之战?
1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邯郸之战
2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国之亡
2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水淹大梁
2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灭燕国
2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灭楚国
2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不战而降
2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股肱之臣
2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六世余烈
2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集权皇帝
2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统一制度
2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万里长城
3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生死茫茫
3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焚书坑儒
3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始皇之死
秦国的崛起:
秦国的崛起过程:襄公立国》又7代国君后,穆公东扩》又15任国君之后,孝公商鞅变法(真正崛起)》昭王称霸》嬴政一统天下。
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荆轲刺秦
荆轲:
1,正面看法:侠义英雄,千古义士(古人主流看法)。
2,反面看法:愚蠢之人(杨雄,司马光等人看法)。
荆轲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代表了六国武装不甘心被灭亡的普遍的心理。后面有张良雇人砸秦始皇的车辇。
张艺谋的《英雄》:大英雄史观。影片中 无名 是英雄,秦王也是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和平,为统一天下而死的人都是英雄。
《咏荆轲》 ? ?陶渊明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谷响集》????善住
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
《荆轲刺秦王》刘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襄公立国
从立国到灭六国,经历600年。
最早的封地:甘肃陇西。
三个导致西周衰落灭亡的王:
1,周厉王禁言:”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
大臣: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三年之后,果然国人暴动,历史上前所未有。)
2,周宣王:前期割除弊政,出现中兴的迹象,后期办了个错事:对戎族和南方的用兵,连续作战失利,导致周王朝丧失了大量的军队。
西周初期分封诸侯,而自己掌握的地方并不多,之所以可以号令诸侯,就是因为周王朝掌握了大量的军队。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西戎/外族入侵,烽火台举火之后,各诸侯王无兵来救/勤王,这就直接导致周王室被灭。
周幽王喜爱褒姒,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废原来的皇后和太子。旧皇后的父亲为申候,悲恨交加,联合西戎,进攻镐京/西周都城,周王室被灭。
褒姒:严肃不笑,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频繁烽火戏诸侯,导致无人勤王。
襄公立功:在少数来勤王的兵马中,作战最勇敢的是后面的 秦襄公。得到了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周第一任国君) 赏识,这是秦国在崛起之路上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秦襄公:有政治眼光(看准了这个历史机遇);有政治魄力(敢于带兵来救)。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侯;封赏西戎之地(甘肃、陕西大片土地)。
立国的作用:有了一个政治名分;有了大片的土地。从此,秦国开始建国!秦襄公立国,在秦国的发展史上是个界碑。
西戎之地:西戎之地被西戎占据,周平王管不了,也不想管,索性就封给秦国,打下来就是你的,表面上是一纸空文,但天子无戏言,实际上是有了房产证,后来,秦襄公到死也没有打下来。秦襄公死后历经7代国君,170年,都无所作为。直到第八代国君 秦穆公,把这块地打下来了,正所谓: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实。秦穆公之所以能拿到,得力于一个人:由余,
由余:晋国人,在西戎为官,到秦国访问,与秦穆公相见。
由余谈西戎的治理方式:上位有德、下位有忠。
秦穆公谈中原的治理方式:德治、法制。
秦穆公想方设法把由余挖过来了,商讨进攻西戎之策,在秦穆公的晚年,弥留之际决定进攻西戎,兼并12个西戎小国,开辟千里,隧称霸西戎,天下震动。周天子派人祝贺、嘉奖拉拢秦国。
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穆公东扩
秦穆公,毕生都在致力于东扩,但道路并不顺。秦穆公之后,经历15任国君,历经260年,均碌碌无为。后21岁的秦孝公继位,继续秦国的强国之路。
1,网罗人才。七张黑羊皮换回百里奚,授予国政。百里奚推荐蹇叔。得到两个王佐之才。
2,三救晋难。(晋国内乱;晋国饥荒,秦穆公援晋难天下称誉;后秦国饥荒,晋国攻秦,晋惠公被俘;晋国割河西之地,太子为质,秦晋和好)
3,废晋怀公立晋文公(重耳),晋文公称霸,秦国采取合作保存实力。
秦穆公的功业:
1,西扩:歼灭西方西戎12效果,开辟千里。
2,东扩:挑战晋国。
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使秦国迅速完成富国强兵,从三流国家变成一流国家。
郡县制: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命。
军功爵制:废除世袭制(世袭制缺点:管理层没活力,威胁国君)。有军功升官分配财富。打击了贵族,底层人民被激活。
连坐告奸法:告奸有赏,犯罪连坐。
经济制度的改革:废除井田制;强制分家,家庭单位纳税。几年之间国家就富了。
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合纵连横
苏秦:合纵(6国联合)。
张仪:连横(与6国中的1国或多国联合)。
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合纵失败的原因:
1,一线国家的摇摆(赵、魏、韩、楚紧挨秦国的国家)。
2,二线国家的坐山观虎斗。
3,秦国的干扰。
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昭王称霸
秦昭襄王(56年在位):军事和政治结合一起;远交近攻策略。
昭襄王在燕国做质子,被魏冉立为秦国国君。
魏冉:很有权利而且是昭襄王的舅舅。助昭襄王登上王位而且助其成就霸业。后被封为穰侯。
范雎:魏国人,被魏相国迫害,逃到秦国;对内: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和太后权利。对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大大加快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步伐。
魏国为秦国贡献的人才:
魏国人商鞅: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魏国人张仪:以连横之策破六国纵横之策,解除了六国对秦国东扩的围堵。
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加快秦对六国的兼并。
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异人奇缘
异人:秦始皇的父亲。后改名 子楚,秦庄襄王。
异人的三个惊喜:
1,他的父亲 安国君 意外的当了太子(秦昭襄王在位56年,熬死太子,之后安国君被立为太子)。
2,被送到赵国当人质,有幸结交吕不韦。
3,被华阳夫人收为养子,荣幸的被宠爱和支持。被老太子 安国君 封为嫡嗣。
异人对吕不韦说:如果能被立,愿与你 共享天下!
共享天下,历史上 刘邦 说过,这句话对人才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人才必然尽心竭力。
华阳夫人:最被宠爱,却无子嗣,面临生存?;B啦晃せ呗富舴蛉艘约八慕憬?,弟弟等人。劝说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养子。华阳夫人 无子而有子,异人 无国而有国?;舴蛉艘欢倏?,安国君里异人为嫡嗣。
老太子 安国君上位之后,第二年改元,改元 三天之后去世。
异人继位,封吕不韦为丞相,文信侯。封十万户。
遗憾的是,异人在位三年去世。
吕不韦:
种地获利十倍,做生意获利百倍,立主定国获利 N 倍。分一半家产给异人。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
哭:梨花一枝春带雨。
帝王长寿一般太子早死。
短暂的人生要像放出点光彩,有点作为,要做到人生 4 行:
????????1,你自己要行。---结交吕不韦,认干妈华阳夫人。
????????2,有人说你行。 ---吕不韦选择了异人。
????????3,说你行的人一定得行。 ? --- 吕不韦,华阳夫人,安国君都选择了异人。
????????4,身体得行。 ---安国君:3天,异人:3年。秦昭王:56年。
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生父之谜
赵姬:邯郸人,绝美善舞,是那种让男人看一眼就忘不掉的女人。赵姬是吕不韦的爱妾,吕不韦忍痛割爱。
邯郸献姬:吕不韦的家宴。献姬是吕不韦有意安排、还是无意安排?
王立群:不符合科学规律,所以肯定是异人的儿子。可能是六国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姬之乱
异人逃亡回国(嬴政2岁),赵姬带着嬴政流浪赵国,嬴政九岁时异人继位,为庄襄王,赵国人找到赵姬、嬴政,将其送到秦国。三年之后异人去世,嬴政13岁继位。
赵姬入秦,苦尽甘来,但异人去世,赵姬为太后,年轻守寡。
赵姬(不懂政治不检点):
1,与吕不韦:赵姬年轻守寡与吕不韦私通。吕不韦私通赵姬,政治风险太大,就找了个强壮的门客 嫪毐(laoai),作为一个假宦官送进宫,给赵姬。
2,与嫪毐:赵姬为嫪毐怀孕,移居凤阳,连生两个儿子。嫪毐集团壮大,干涉朝政。嬴政亲政,嫪毐发动叛乱,想让自己和赵姬的儿子继位,嬴政靠吕不韦平定,嫪毐被车裂灭三组门客流放,赵姬被流放/软禁,赵姬和嫪毐生的两个儿子被扑杀(装麻袋摔死)。
后宫女人分两种:一种是自己要挤进权力中心;一种是被动卷进政治旋涡。
1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吕不韦之死
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权利、军功、政治集团让嬴政感到威胁。吕不韦被嬴政免官,令其从洛阳食邑迁徙蜀地,吕不韦自杀(惊恐,尊严)。
吕不韦门客三千:
1,储备人才。后期辅佐嬴政的李斯就是吕不韦的门客。著《吕氏春秋》。
2,各国都有养门客的习惯,不能被六国比下去。
3,嬴政并不认为这是为国选才,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威胁,吕不韦死后,三千人被遣散,属于六国的人遣返,属于秦国的人削爵、流放。
军功爵制:只认人头,部分兵、民,导致六国军民,拼死抵抗。《吕氏春秋》讲究仁政、王道,少杀人。
所有从政的人都必须记住两句话: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
君权:中国发展到战国,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制,嬴政不可能容忍吕不韦集团、嫪毐集团 两大集团的存在。
1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为政
李斯:
1,老鼠哲学。(厕鼠、仓鼠,平台不同差别很大)
2,跟荀子学习王道。进入秦国,做吕不韦门客。被吕不韦赏识。后嬴政赏识,从相府之门走向中央政府。
3,向嬴政提出统一六国的时间;提出统一六国靠军事、靠金钱离间六国君臣关系。
逐客事件:韩国派间谍水利专家郑国帮秦国修郑国渠,耗费秦国国力。修筑过程中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嬴政让他继续修。但秦国的旧贵族想借助郑国的间谍案,发动一场逐客事件(外国人来秦做官,旧贵族失宠)。李斯(楚国人)在被遣返的路上,写了《谏逐客书》,嬴政下令停止逐客。
《谏逐客令》击中嬴政软肋:
1,客卿对秦国有大功。--秦国的崛起,客卿功不可没。
2,逐客是重物轻人。--对宝物、美女不讲国籍,对人才反而讲国籍。
3,逐客是帮助六国。
嬴政:知错就改,有胸怀,有眼光,有魄力。
怀才就像是怀孕一样,终究是要被发现的。
1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通天大计
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方针。
李斯(楚国人):主张军事、金钱手段并用,先灭韩国。
韩非(韩国人):韩国的公子(韩王的儿子,不是太子),法家思想,文笔犀利,有才华,被嬴政欣赏,在秦国做客卿。主张先灭赵国、齐国,不主张使用金钱。后在狱中李斯提供毒酒,韩非自杀。
姚贾(魏国人):曾被韩非举报,与韩非结仇;主张先灭韩国,善于使用金钱笼络六国重臣。主张先灭韩国。
嬴政:采纳李斯、姚贾的主张。
最终达成三大战略决策:
????????1,立即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
????????2,军事、金钱并用。
????????3,先灭韩国。
金钱太有杀伤力了。
横扫六合:
统一天下的过程。
1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韩氏初兴
晋献公(宠幸骊姬导致晋国五代内乱):
大的公贵族多被杀,导致异性公祖崛起。
宠幸骊姬和骊姬的妹妹,废长立幼。骊姬儿子等位,大臣不同意,幼君被杀,骊姬妹妹的儿子上位又被杀;
韩厥立军功(抓到齐王又被逃),被封为卿(六卿为六个军事统帅,平时为卿,战时为军事统帅)。
1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三家分晋
前403年,三家分晋,被认为是 战国 时代的开始。
晋国6大姓,变成4大姓:知、韩、赵、魏。知氏独大。
知伯向韩、赵、魏索要土地,韩、魏自愿献地,赵氏稍强,赵襄子决定不给,知氏联合韩氏,魏氏攻打赵氏,赵氏退守晋阳,三个月打不下来。知伯将晋水引向晋阳城,水漫晋阳城。知伯得意忘形说:”水可以亡国,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安邑是魏氏的都城,平阳是韩氏的都城,韩、魏宗主惊骇。水淹晋阳三年攻不下来。赵氏游说韩、魏,韩赵魏三家联灭知氏。晋国的大权落入韩赵魏手中。
20年后,晋国国君朝拜韩、赵、魏宗主。
50年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战国开始。三家分晋之后42年,21岁的秦孝公继位,开始商鞅变法。强大的晋国解体,秦国开始崛起。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写中国历史,就是从前403年开始写。
如果晋国没有分裂,同一历史的很可能是 晋国。
知伯如果统一晋国,知氏就可能统一天下。
知伯失败的原因:
? ? ? ?1, 狂妄自大。(本身强大,又一贯狂傲)
? ? ? ? 2,不相信韩、魏会背叛。(韩魏一直听话,赵氏马上要被攻破了)
? ? ? ? 3,韩魏智斗得法。(服从忍让,临阵倒戈)
? ? ? ? 4,赵襄子智勇双全。
1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韩国之亡
韩国只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变被灭国。非常顺利。
韩国灭亡原因:
????????1,改革不力:韩昭侯使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的变法核心是权术,提高行政西效率。并不能实现富国强兵。
????????2,环境恶劣:东齐,西秦,南楚,北魏,都是强国。
????????3,外交乏力:在联秦和抗秦之间摇摆,做不到联合六国抗秦。韩国灭亡之前已经是秦国的附属国。
韩国没有出现像样的军事家,但出现两个思想家:申不害重术,韩非重法??上Ш浅鱿值奶砹?,如果出现在韩昭侯时期,韩国早就实现富国强兵了。可惜韩国末期,积重难返,韩非也无能为力。
秦国白起,极其能打,杀人最多,秦灭六国杀120多万,白起一个人杀90多万,绰号:“人屠”。
1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时期(嬴政曾祖父时期),赵国强大,雄心勃勃的要灭掉秦国(战国六国中,唯一一个要灭秦国的国君)。赵武灵王以及其后的三个国君的频繁出错,让秦国有机可乘。扶持秦昭襄王(嬴政曾祖父)继位。
赵武灵王:前明后暗。废长立幼。还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后又沙丘之变。
赵武灵王:
1,胡服骑射,富国强兵,(西方、北方)辟地千里。
2,废长立幼(直接立为国君)。赵武灵王壮年退位,突然废掉太子,禅位给10岁的小儿子(赵惠文王)。国势开始衰落。禅位之后四年,原太子章逼宫夺权,被灭,赵武灵王被围饿死在沙丘宫。
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没那个实力,你敢要那个虚名吗?!(五国相王,赵国联合五国攻秦,大败,痛定思痛)
肥义: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闇(an)成事,智者睹未形。(愚蠢的人,事情来了还看不见,聪明的人事情还没来就料到了)
1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赵之争
赵武灵王之后,秦、赵实力相当。赵惠文王当政,赵惠文王懦弱但能够任贤用能,任用廉颇、蔺相如,乐毅,赵奢等人。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秦昭襄王攻打楚国,怕赵国出兵,避免两面受敌,只是为了安抚赵国,并不敢出兵攻赵)。
阏(yu)与之战,(秦、赵换地,赵国耍赖,秦攻赵,赵奢统兵大胜)。
1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长平之战?
赵孝文王,赵惠文王更差劲,一代不如一代,不听人言,用人不当,惨遭灭顶之灾。
长平之战:
秦国攻韩,韩国战败,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主官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国接纳,秦赵开始长平之战。
廉颇防御战略,秦军疲劳,使反间计,赵国将主将由廉颇换上赵括(纸上谈兵),秦国主将换为白起;赵括出击,白起诈退同时派兵断掉赵军后路,断掉赵军前后军,断掉赵军粮道,招招要命,赵军攻秦军攻不动,赵军断粮被围46天,赵军自杀式突围,未果,赵括战死,40多万赵军投降,白起一次活埋赵军40万,只留下240个未成年人回国报信,赵国一共损失45万人,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
秦国将长平之战看成两国的生死之战,全民皆兵,支援前线;赵孝文王没有认识到是生死决战,却还想求和。
大败原因:
? ? ????1,赵国国君没有思想准备,两强的状态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早晚必有一战,知识时间地点而已。
????????2,赵王择将犯了大错误,廉颇打的是消耗战,赵国消耗,秦国远离国都消耗更大;赵括主动进攻,兵败如山倒。赵国灭亡指日可待。
????????3,赵国底气不足,开始就求和,是战是和都没有错,求和是一门大学问(联合楚、魏再求和,秦国必然答应)。赵国底气不足的原因是农业基础薄弱,胡服骑射的改革,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农业。消耗三年,赵国无粮,去齐国借粮,齐国不借。
????????4,临阵换将。蔺相病重如坚决反对赵括当主将,赵括的母亲也反对赵括统兵。赵王坚决用赵括。
白起:绰号人屠,东破韩魏联军,向南大破楚国,又大破赵国,功勋盖世。秦国丞相范雎和白起不和,不主张灭赵。后来白起预言邯郸之战秦军必败,不愿领兵,秦军兵败,白起沾沾自喜,秦昭王忍无可忍,令白起自杀。
赵括:赵奢曾经说自己的儿子不能带兵,因为他把战争看的太简单了,重视程度不够,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如果用自己的儿子当主帅必然兵败误国。果然如此。
嬴政: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在赵国的邯郸做质子,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生下嬴政。在嬴政出生之前,它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大败赵国。后来嬴政统一六国,《史记》记载都不到500个字,很顺利,因为他的祖上早已为他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难啃的骨头都已经啃掉了,等嬴政亲政的时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这么幸运的千古一帝。
赵括纸上谈兵,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太儿戏!一是实战经验不足,二是国内灾荒粮食不足,国君也要他制动出击。
赵括战白起,就像羊入虎口,就是一顿午餐。
2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邯郸之战
赵军主力被歼灭,白起建议立即攻取邯郸,秦王犹豫不决,白起生病,王陵为将,长平之战秦军伤亡过半,经济、兵源都难以为继,秦军休整8个月,赵、魏、楚结成联盟,秦军再去打邯郸未果,兵败而归。赵国本来应该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可惜秦昭王没有完成。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
? ? ? ? 1,平原君,赵国公子,散尽家财守城,去魏、楚搬救兵。
? ? ? ? 2,信陵君,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 3,春申君,楚国公子,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跟随。楚国春申带兵救赵。
? ? ? ? 4,赵、魏、楚三国联军,秦军腹背受敌,惨败而归,秦军两万投降。后面韩国也加入同盟。大片土地失而复得。
邯郸之战胜利原因:
????????1,哀兵必胜,众志成城,输死抵抗。
????????2,秦军混乱:白起回国养病,王陵为将,屡战屡败;白起病好,秦王想启用白起,白起认为出师必败,坚决不去。以王龁为将。
????????3,合纵成功,。
1,长平之战的开始,赵国一个极其有远见的大臣 虞卿 就建议,联合魏国、楚国抗衡秦国,结成联盟之后,或战或和都不吃亏,赵王没有采纳,直接派重臣去秦国求和,这就失去了和魏国、楚国结盟的条件和时机,然后秦国不答应议和;长平之战兵败,终究还是以 赵国、魏国、楚国三国结盟的形式收拾残局。
2,可惜赵王,不听人言,又用人不当,惨遭灭国之祸,无能的国君,他不亡国谁亡国。
3,后来六国逐个被灭,终究也是没能结成稳固的联盟。
4,任贤、用能,真是存亡之道。
白起之死:
迁怒于人是最无能的表现,迁怒于人才是自毁长城。
2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国之亡
桓齮(qi)/樊於(wu)期:秦军派桓齮攻邯郸,被李牧打败,回国会被处死,畏罪潜逃燕国,改名樊於期,后来荆轲借他的人头接近嬴政行刺。
赵国地震、自然灾害之后,嬴政派王翦攻赵,赵王派李牧防守,久攻不下,秦反间计,赵王杀李牧,三个月后,邯郸破城,赵国灭亡。
李牧:赵国镇守北方威震匈奴的将领。
赵国灭亡原因:
1,用人失误:
长平之战,在接收上党郡的问题,找他舅舅和弟弟商量,而不是和朝臣、廉颇、蔺相如商量。而且他舅舅和他弟弟意见不一致,都没有讲清楚,接收上党郡就意味着有一场恶仗。
2,政治腐败:
郭开:毁了赵国两员大将,廉颇,毁了李牧。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3,主次不分:
秦、赵开战,赵国为燕国的屏障,燕国却多次趁火打劫,赵国廉颇大败燕国,之后赵发兵围攻燕国都城,又助魏攻燕。赵国部分主次矛盾,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时机。
4,疆域锐减:
? ? ? ?1), 燕赵开战,秦国趁机占领赵国大片土地。
? ? ? ?2),?封功臣:围魏救赵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回不去了,赵国封了一个军事重镇给她。
? ? ? ? 3),讨好秦国:割地求和。
? ? ? ? 4),以地换将:用土地,换齐国将领田单打燕国,田单打疲劳战,互相消耗无果而终;当时赵国战将如云,有赵奢、廉颇不用,非要用齐国的田单。
赵国出现的昏君多、庸主多:赵武灵王兴业之主;赵惠文王守业之主,赵孝成王毁业之主,赵王迁败业之主。都不算是明君。
秦国统一六国訠: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六国国力衰亡和代代都是昏君。
人言可畏:郭开一张嘴,毁掉两大战国名将,胜过百万雄狮。
秦灭六国,赵国最能打,只有赵国抵抗最强,开始赵奢,后来廉颇,灭亡前夕的李牧 还把秦国打的大败,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才取胜。其他五国,基本没什么抵抗。
2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水淹大梁
秦军引黄河水淹大梁,三个月后,城墙坍塌,魏王被俘,魏国灭亡。韩、赵、魏 三晋灭亡,统一六国的速度加快。魏国人才最为完整,人才流失严重。顶尖级的人才都流失了,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自然灭亡。
魏文侯在位50年,变法成功,最先强大起来。
魏国流失的顶级人才:
? ? ? ? 1,吴起:魏国人,是一个名将,又是一个政治家。特别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爱兵如子。重视德政。魏文侯重用吴起攻秦,攻下秦国5座城池,建西河郡。魏武侯时期,丞相嫉妒吴起,武侯生疑,吴起逃亡楚国,帮楚国变法,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 ? ? ? 2,商鞅:魏国人,公孙痤(cuo)推荐商鞅,魏王不用。商鞅去秦国帮秦孝公变法,迈出了秦国崛起的第一步。
? ? ? ? 3,孙斌:齐国人,孙武后人,被庞涓排挤到齐国,田忌赛马,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庞涓自杀,魏太子被俘,魏军被杀10万)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魏国实际上是被孙斌打败的。
? ? ? ? 4,范雎:魏国人,被魏国丞相排挤,逃到秦国,秦昭襄王时任丞相,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远交近攻的总方略,目的性很明确,操作性很强。
? ? ? ? 5,信陵君:魏国公子,魏王不信任、不用他;窃符救赵,留赵国10年不敢回;信陵君不在魏国,秦国开始肆无忌惮的打魏国,魏国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率领五国攻秦,秦王异人使反间计,信陵君被罢免,18年后,水淹大梁,魏国灭亡。
2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灭燕国
荆轲刺秦:燕国不能抗衡秦国,又不想坐以待毙。太子丹接收秦国叛将樊於期,请荆轲刺秦。刺秦之后三年燕国灭亡。
灭亡原因:
? ? ? ? 1,禅让乱国。
燕王哙禅位与丞相子之,子之治国三年,大乱,齐国帮助燕国太子5个月就占领燕国全境,齐军随意杀人,毁宗庙,掠夺宝物,2年后秦军被赶出燕国。人民拥立燕昭王,燕昭王重用 乐毅 为将。
? ? ? ? 2,灭齐自削。
秦昭襄王称帝,五国(韩、赵、魏、齐、燕)攻秦,秦国大败,被迫废除帝号。齐国趁机灭宋,吃独食,激起周边国家的不满,然后开始五国(韩、赵、魏、燕、秦)攻齐,其他国家得到割地退兵,只有燕国穷追猛打,乐毅 攻下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镇守齐国5年,齐国大部分土地变成燕国的郡县。
自此齐国一蹶不振。受损失最大的是韩赵魏,因为后来秦灭韩赵魏,齐国明哲保身不出兵,受益最大的是燕国收复失地、秦国攻打韩赵魏没有阻力。
唇亡齿寒:燕国灭齐是一把双刃剑,灭的轻齐国是个威胁,灭的重唇亡齿寒。
? ? ? ? 3,疲赵自弱。
秦攻赵,赵国以一己之力?;ち肆喙捶炊渚率?,趁火打劫,非常糊涂。
燕王喜:还以为秦国攻赵是因为刺秦激怒秦王,杀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殊不知灭燕是远交近攻的既定的方针。真是糊涂!
燕攻齐、赵自毁长城。
2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灭楚国
王翦3年灭楚:除韩国之外,其余5个国家,都是被王翦、王贲父子所灭。
被灭原因:
? ? ? ? 1,改革不力:
吴起变法,比商鞅变法早20年。广度、力度都很大,如能持续必能富国强兵。
秦国相国蔡泽评价吴起变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变法失败的原因:新国君继位;反对派太强。在楚悼王的灵堂上,吴起被乱箭射死。改革失败。
? ? ? ? 2,政治腐败:
楚国春申君,生活奢侈(春申君的宫殿到汉武帝的时候还是雄伟壮观保存完好)。楚考烈王无生育能力,春申君纳了李园的妹妹为妃,根据李园的建议把这个怀孕的妃子献给考烈王,生了儿子,被立为太子,考烈王死后,太子继位,李园杀掉春申君,自己把持朝政。
? ? ? ? 2,不明大势:
只顾眼前利益,秦军来则联合,秦军走互相攻伐。建议秦国灭韩、魏,不知道唇亡齿寒。
变法的成功取决于国君的支持,国君的支持取决于国君的寿命,秦孝公21岁继位开始商鞅变法,楚悼(diao)王晚年开始吴起变法。
2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不战而降
投降:秦王答应封齐王田建五百亩地,齐王投降,到了之后,封地被围,田建活活饿死。齐国是被灭的最窝囊的一个。
齐王田建:昏庸无能的窝囊废。
灭亡原因:
? ? ? ? 1,国策失误:
齐国中期齐愍(min)王滥用武力,独吞宋国,犯众怒,五国攻齐。后期,君王后(田建母亲)掌权,奉行事秦的策略,完全不用武力,长平之战向齐国求粮,君王后不给,赵军死亡45万人。田建掌权奉行与秦友好的策略,符合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不帮助韩赵魏三国。
友好的原因:短期有收益,丞相后胜被秦国收买被误导,五国伐齐的仇恨。
? ? ? ? 2,政治腐败:
后胜:君王后的弟弟,田建掌权,后胜把持朝政,被秦国重金收买。
没有?;?,没有好的制度,也没有人愿意保家卫国。?
秦国商鞅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胡服骑射。
齐国有名相,有名将,有明君,国力强大,幅员辽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就是没有变法,根本原因是:没有生存危机感,没有变法的迫切要求。
不战而屈人之兵:
齐国人的亡国史,证明了齐国人孙子写的《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田建的母亲、舅舅:
田建的母亲出身低下没有政治眼光,他的舅舅做丞相,穷鬼变成暴发户也没有远见。
嬴政10年灭六国:
势如破竹!
25,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股肱之臣
1,王翦、王贲父子:贪婪也是一种?;ど?。最能打的赵、楚都是王翦灭的。父子合力灭燕国。王贲灭齐国。
2,李信(李广的先祖):追杀太子丹;率兵灭楚,大败而归,秦灭六国的唯一一次败仗。
3,蒙骜父子:夺取韩国军事重镇;夺取赵国37城;夺取魏国20多个城池,建立东郡,紧挨齐国。
4,尉缭(尉是官名,缭是名字):主张军事、外交联合,收买六国权臣。防止六国合力灭秦,防止晋国当年魏赵韩 灭 知伯的故事重演。秦国人只有尉缭传下来一部兵书:《尉缭子》,现在还存有5卷。他对嬴政有看法:“用人时谦下,得志时吃人”,想逃走,被嬴政追回来,继续信任、重用,很难得!
5,顿弱:特立独行,不下拜。说世上三种人:有其实无其名(商人),有其名无其实(农民),既无其名又无其实(嬴政)。
嬴政:嬴政在灭六国前是非常虚心的。对功臣,人才是非??砗竦?。李信兵败没有杀,让李信和王贲一起灭齐。王翦父子功高盖主,还能颐享天年。当了皇帝之后,一个功臣没杀。重臣众多,善待重臣,深的重臣之心,所以10年扫平天下。
26,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六世余烈
为什么说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性/大势?
1,自秦孝公七代国君没一个昏君,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1,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崛起:自身强大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与人与国皆如此,自身不强大,何谈统一天下呢?
????????1.2,秦惠文王,用连横打破合纵:用张仪破六国合纵。
????????1.3,秦武王,东进中原,东出函谷关:在位三年,举重砸死了(问鼎),无子,做了一件大事:与丞相甘茂攻打韩国重镇宜阳(陕西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杀韩军6万),从此秦军才可以出兵函谷关直逼洛阳。
????????1.4,昭襄王,摧毁六国生力军:在位56年,先用魏冉为相,后用范雎为相,重用白起(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长平之战斩杀赵军45万,一人杀90多万),差一点灭赵。
????????1.5,秦孝文王:在位3天,无功无过。
????????1.6,庄襄王,南北切分立国:在位三年,做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与齐国接壤,切断合纵的南北通道。利用燕赵矛盾,占领赵国37城,赵国进一步被削弱。
????????1.7,嬴政,统一六国:不失时机的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
2,秦国代代国君重用贤才。
孝公用商鞅:卫国人;武王用甘茂:楚国人;昭襄王用范雎:魏国人。庄襄王用吕不韦:卫国人;嬴政用李斯:楚国人。
秦国七代明君又都用了顶级人才;
3,六国不断犯错:
????????3.1,三家分晋。秦国受惠最大,否则不能出函谷关。
????????3.2,赵国:昏君庸主多。最好的赵武灵王,前明后暗。
????????3.3,韩国:人才缺乏。韩非比商鞅强大多了,可惜出生的太晚,否则,秦军就出不了函谷关。
????????3.4,魏国:人才流失(流失了:商鞅,吴起,范雎,孙斌,信陵君等人)。历史也曾眷顾过魏国。
????????3.5,燕国:无事生非。享受了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所有好处。灭齐5年;趁火打劫赵国。秦国交好燕齐,燕齐却相互攻伐,自取灭亡。
????????3.6,楚国:不思变法、政治腐败。广袤的国土,无所作为。
????????3.7,齐国:国策失误、滥用武力。灭宋导致五国伐齐,后期不修武备,坐以待毙。
秦国净出明君,六国净出窝囊废。
27,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集权皇帝
自称皇帝:正名。
泰山封禅。
28,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统一制度
文化上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巩固统治。
1,统一文字:
为什么?
文字不一样,完成政令统一。
许慎:汉朝,《说文解字》
怎么统?
文字是不是有生命力:好写、好认。
推行的是小篆,好看但不好写,流传的多是隶书。
怎么看这件事?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统一。是民族统一的无形力量。
秦始皇的书同文字的理想,在汉代实现了,使用的是隶书。
2,统一货币:
战国货币不同,而且私人可以造币,秦始皇规定只能国家造币,抓住国民经济。
秦币外圆内方,很好携带,便宜流通,所以很快就推广成功了。
3,统一度量衡(交换不方便;收税不统一):
度:量长度。
量:量容器。
衡:量重量。
29,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万里长城
原因:
1,预言:亡秦者胡。
2,匈奴胡人对秦帝国的威胁。
孟姜女哭成城:文化艺术创作,是民间舆论的表达。
击匈奴,修长城,征百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不只是衰弱的时候修长城,秦朝、汉朝、唐朝都是在强盛的时候修长城。
30,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生死茫茫
信任的方士:
1,徐福东渡(一个人):航海家。泰山封禅的时候认识秦始皇。为秦始皇贯彻长生不老的观念。
神仙:在统一之前,齐地早就有长生不老的思想。(齐国临海,有海市蜃楼的现象;五行之说,齐地主生;仙药在三神山)
2,卢生(一批人):灌输 真人 的思想,说真人就是仙人。秦始皇不称朕,自称真人。
徐福两次出海:
徐福求仙说:真的去求仙了。
徐福避难移民说:三千童男童女,百工,谷物种子。
秦始皇:一方面修坟墓,一方面求仙。
31,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焚书坑儒
初衷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没想到吧读书人堆到了对立面。
1,焚书:统一之后好多年才焚书的。
淳于越:指出要分封诸侯。
李斯:法后王(不能法前王,每个政权面对的情况不一样),费私学。秦始皇同意焚书。并没有杀淳于越。
2,坑儒:
秦始皇大权独揽,每天看政务120斤(相当于现在60斤)。
方士携款逃跑,又说秦始皇坏话,活埋460人方士。
3,焚书后果:
开愚民的先河。
不能真正解决封建和郡县的争执。
历史上都不认同,因为达不到目的。
4,坑儒:
实际上坑的是术士,并不是坑儒。汉人并没有说焚书坑儒的记载/说法,焚书坑儒是后人说的,汉人说法更可信。真正批评焚书坑儒行为是从唐朝开始的。
32,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秦始皇之死
天象和预言:
1,荧惑守心:一种天象。
2,陨石事件:陨石上写有字,始皇死而地分。
3,今年祖龙死。
第五次迅游,化解灾难。却死在了路上。
没立皇后,没立太子,招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诏书没有发出去。
读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