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学先锋官
小至读书交流,大到学术讲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是常被人提到的一本著作。无论是《人民日报》推荐的“中国必读书目Top100”,还是其他传统媒体或者自媒体推荐的“中国必读书目Top100”中,《人间词话》这本书总会榜上有名。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是许多文艺青年谈文论艺的重要内容。
一、《人间词话》的作者简介: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作者,对于今天的文艺界而言,听到王国维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其人其事其著作及言论观点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他和中国古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也曾经数次参加乡试,皆以名落孙山而告终。在1898年,王国维赴上海任《时务报》的校对和书记,也正是在这期间结识了对其一生影响巨大的罗振玉,后来得到罗振玉的资助,东渡日本求学。
王国维一生的治学范围广泛,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及校勘等诸多领域。后来他结合了西方的哲学和美学及中国的古典文学写出了《人间词话》一书。
二、《人间词话》一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最早刊于1908年的《国粹学报》,后来又将其未刊稿和相关论词资料增补进《人间词话》后成为如今的通行本。
根据《人间词话》的主张和论述,大致将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九则,基本是围绕“境界”的观点来评论词之准则,可以说是《人间词话》的理论纲领;从第十则一直到全书结尾,根据时代的先后评价了唐代李白到清代纳兰性德等数十位著名词家的词作,是具体的论述批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虽然以《人间词话》为名,但是所批评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词”,也有诗歌和小说等,比如在《人间词话》的第二十四则:“《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又如《人间词话》的第三十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薄吧骄咭员稳召猓掠幕抟远嘤?,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薄笆魇鹘郧锷?,山山唯落晖?!薄翱煽肮鹿荼沾汉?,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
又如《人间词话》的第十期则:“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这些论述和批评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诗经》、《楚辞》、唐诗和明清的小说等,这有点像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内容概念都比较博杂。
三、《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解读:
《人间词话》这本著作对近代文学及美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并且详细论述了“境界”说,并在“境界”这一传统的论诗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
在《人间词话》的开篇第一则中,作者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境界”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这句话就明确地用“境界”说来批评“词”,根据“词”有无境界来评价“词”的艺术水准,主张优秀的词应当“有境界”。而且还以“境界”说评论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比后世的词突出之处。
紧接着,作者又在《人间词话》的第二则中根据词“境界”的创作方式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并据此区分“理想”与“写实”二者的区别: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还根据词的创作主体即作者的主观介入程度把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b>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然后,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产生方式以及二者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一优美”、“一宏壮”,原文为: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四、《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今天的人们提起《人间词话》这本书时,很多人对其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要数王国维在书中关于“人生三境界”的论述了,这段话是在《人间词话》的第二十六则,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耙麓タ碇詹换冢料萌算俱??!贝说诙骋?;“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贝说谌骋?。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许多人在这段话的理解上显得有点似懂非懂,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要表达的是成就大事业或者大学问的人必须要经过的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西风(即秋风)过后,万物萧索,而一人独上高楼,遥望不尽的是天涯漫漫长路,是为孤独寂寞。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词出自柳永的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意是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王国维在此处想表达的应当是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必须经过的另外一种境界,即对事业或者学问的一种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词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则是经过千山万水的寻寻觅觅后,不经意的回首,原来自己已经到达了向往的彼岸世界。
王国维对这些原作的引申式的解读,是他对自己治学过程和经历的一种感悟式的总结,是一种独特的心得体会,但是未必每个人都会有此种感受,所以王国维又在结尾处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