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有一种看了开篇第一句话就无法移开目光的魔力。
主人公莉迪亚从小被父母制造的光环围绕,她是父母眼中臆想的天才,天赋异禀、活泼开朗、美丽大方。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blockquote>她就是全家人快乐的源泉、永恒的期待。
可是小说开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她怎么会死?她简直就是最幸福的人,是最不应该死去的人。一定是意外,一定是绑架谋杀。
死亡的疑问让我们心头为之一颤。
一个十六岁的女生莉迪亚,听话懂事又上进,源于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突然离开。
她的母亲曾不告而别离开家庭独自学习,希望得到深造。后来没能抵制住内心对儿女的想念放弃了考试。
因此,当母亲回来之后,年幼的莉迪亚努力的表现很懂事,只要母亲高兴,只要能够看到父亲眼里的光芒,她就能默默忍受,假装很快乐。
莉迪亚的母亲向往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是一个富有野心的美国女性,她一直将自己做医生的愿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莉迪亚也不负期望,从未反抗。
当莉迪亚收到母亲的礼物——一本又一本专业知识书的时候,她也是拥抱感谢母亲,然后露出无奈又让人难以察觉的假笑。
而她的父亲,一个从小生活在美国而非美国人的中国人。自幼便被他人排斥,与周围格格不入,没有真正的朋友,活在书本里,孤僻、敏感、自卑。
他迫切渴望融入不同的国家,最担心不合群,路人的另眼相看。心底有着由于种族歧视衍生出的自卑敏感。
真实的莉迪亚是孤独又无助的。
在母亲面前,她掩盖厌恶自然科学的事实,拼命又无奈的学习物理、生物,不管怎么努力成绩却没有起色。
她在父亲能够看到的地方,假装给朋友打电话。凭着高超的演技让他父亲相信了她爱好交际、朋友无数。
只有她的哥哥内斯,能够真心的理解她。内斯是她生活里唯一的调剂,从幼儿园开始就彼此心照不宣。
内斯知道她没有朋友,知道她不想成为家庭的中心,知道她对父母的期望很无奈。
如今,内斯也已经被哈佛录取,注定要离开她。
“莉迪亚从未真正拥有过朋友,她的父母却从不知道这个事实?!?/blockquote>家庭矛盾与社会矛盾交织,孤独与绝望相拥。
在这个房子里,已经没有人理解她。家人的期望的寄托越来越重,让她窒息。
她在半夜里毫无恐惧的走向湖边,解开靠在岸边船的绳索、握住船桨、划向湖中心,向自由划去。那里没有旁人异样的眼光,也没有一切的期待。
她从船里走了出来,毫无畏惧,她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她终于沉入了湖底,冰冷的湖底。她终于得到了解脱。
小说封面上有一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注重她的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也是承受着家里人的希冀失去自我的行走,其中有你我。
高中的时候,有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说,要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该是多么美好??墒俏颐潜匦虢邮芟质担椅薹ㄏ窈W幽茄炎约郝裨嵩诤谖葑永锔荒芪怨熳陨?。
而我的回复是,我一度想要扔掉书本离开,可我依旧安安稳稳的埋头做题。听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加油声,我们永远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
几年过去,我发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远比做他人希望你做的事情难的多。
我不知道当初给朋友的建议是否正确,而现在,我更希望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我还有一位朋友,拥有一副好嗓音,声音空灵、婉转,对唱歌也兴趣有加。在KTV里,她就是闪耀的明星。
很多人因为她的歌声就想要认识她,与她交朋友。她以前告诉我,她想学唱歌,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
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平常人走的路,在大学里她学的专业是会计,如今大三。
我也像莉迪亚一样,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就必须做他们想要我做的事儿,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认为女生就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比如做一个老师。
高考填志愿时,我选的大部分学校都是师范院校,我害怕父母失望的眼光。而我又选了非师范专业,因为我害怕我辜负了我自己。
我想要满足父母的期待,我也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喜欢文字,所以我爱上读书,爱上写作。与其用粉笔书写自己的人生,我更愿意用键盘敲写获取自由,领略指尖的飞舞,听键盘哒哒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余华说过,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是啊!可是我们背负着父母一个又一个希冀的时候,我们走失了自己。
感恩我们的父母,赋予我们来到人世的机会。
我也希望,即使他们不能够懂我,也能支持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