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第八章“教师的学习”关于学习机会的质量部分。
本章的讨论基于一个认识和假设:对教师有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也同样有用。这句论断还原了一个事实:在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学习,其结论和发现也将对发现学生的学习有所启发。
那么教师拥有哪些学习机会?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机会,主要是学校教育、自学、课外机构、个人实践等等,那么教师的机会也相似。本章中,作者列举了以下机会:
1.个人的教学实践
2.与其他教师的互动,譬如学徒制
3.向教育专家学习
4.报名研究生课程学习
5.职业之外的学习
以上五种学习机会的质量均等吗?显然不是,那么就其有效学习的程度有何不同?书中并没有明确的分类和讨论,但其借用了第六章中关于学习环境的角度来切入分析。
从学习者中心环境来说,学习者环境原需要以学习者的前概念和需要来设计学习的,而事实上,不少面向教师的学习机会,却没有基于教师的需要,缺乏足够的考虑,而是“常常由规定的讲座和并不适合教师需要的工作坊组成”。这是颇让人困扰的地方:当下的讲座难道不是面向教师需求的吗?
以疫情期间的教师培训为例。这次疫情期间,由于物理空间隔离,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面向教师在线教学的讲座和学习机会,如CCTALK上就云集了许多。然而,这些讲座,事实上基于教师的需要了吗?是否真的帮助提高了呢?不少讲座中,重于术,但却无法真实地移植,有些重于道,过于抽象。这也是为什么听了不少讲座,最终有用的,就剩下了“操作指南”,但在线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教学,却没有一套内在的机制……
说到底,问题不在于内容本身,而是纯听讲座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以获取信息为主的听讲座,最终也必然流于记忆的尘堆中。
再对比教师培训的其他形式,网上学时积分,累计时间记录,强制选修……这些方式,真正地帮助教师提升学习的质量了吗?
这样学习的教师,最终又是如何引领学生的学习的?教师如何学,深深塑造了学生的学。只不过,要突破教师学习的天花板并不容易,意识化之外,更难的是,选择一条知性阅读、知行合一的路,我要新网师就在于铺设这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