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看来故事要从奥运元老级的体育项目“马拉松”开始讲起。
这不奇怪,论普及范围,论加入奥运时间,论受欢迎程度......马拉松都是体育界当仁不让的“一线”。
但是,怎么整了个这样的标题呢?
看起来跟文旅宣传广告似的!
在正式内容铺开之前,首先要肯定一点,如果有上述的赶脚,证明诸位的直觉还是很准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的城市马拉松邀请赛,貌似已经背离竞技体育的初衷,简直就是一次赤裸裸地“旅游推介会”......
说铜臭味好像有点过分,起码市场经济氛围烘托的那是绝对到位!
首先,基本都有一个响亮的“主题宣传语”,但大多数和马拉松运动精神无关,基本别想看到诸如“更高更快更强”、“增强人民体质”......之类的传统口号,很多都把举办城市的名头至于首要位置,就算这个城市在“二线”以外,就算知名度不咋地,除了本省的知道这地儿的都不多,这些都不耽误宣传口号唱得响亮......
不就是没名吗,没关系,办完马拉松就出名了,肯定火得不要不要的!
其次,按照国际田联40公里多一点的比赛里程规定,根据一般常识不难推断出,比赛过程顶多几个小时,貌似没啥长劲儿哈,甚至还不如春晚时间长呢!
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小看主办方的能量了,这类活动和春晚一样,精髓都在“前戏”部分!
咋说这部作品也是混迹于平台历史大区的,咱们不妨来点“古装”味儿的场景来唠唠这个前戏。
黄土垫道,净水泼街......
鸣锣开道,闲人回避......
画面熟悉不?
看过古装戏的都知道,这不就是钦差大臣,或者说八府巡按嘛.....
现代的城市马拉松,比赛路线的敲定绝对是一门大学问,国际田联只规定了长度,可没说过必须从哪走。于是乎各主办城市的组委会发挥了严谨的工作风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各种论证,一般会选择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街路、名胜景点、标志性建筑作为节点,再通过比赛线路将之串联......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吗?
借主办机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普罗大众和广大体育爱好者,好像无可厚非呀!
是这么个理儿,可是只要一结合钦差大臣和八府巡按“盛装出场”的那个牌面......
诸位难道没有点什么预感吗?恐怕某些位不只是预感吧,可能还有切身经历呢!
虽然现代社会不兴“鸣锣开道,回避肃静”的那一套了,可有一样是避免不了的,那就是
——封路!
如果用专业一点的词语描述,称之为
——交通管制!
而且,管制的基本都是城市的交通主干道,有的甚至都无法绕道和躲避,就算手机里装了一堆导航软件也没有球用,脾气大的手机都容易遭殃。
这要是在马拉松这一天领导安排个重要工作,大概率被批的满脸黑线,
如果再安排个小情侣约会啥的......
那可能就不是“黑线”这么简单了
往轻了说一顿搓衣板,往重了说可能就“拜拜”了!
闲话有点多,有嘴碎的嫌疑哈!
其实这也是我写作历史类文章的一贯风格,历史和当代社会在很多现象级方面,其实是互通的,用文绉绉的说法,这叫“古今一理,借古喻今”,如果引用我以前作品中的那句口头禅,那就是——
“什么是历史,哪个是现代?
说什么皇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说白了都是人间?。?!”
本部作品主打现代竞技体育和整个冷兵器时代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话题,从主旨来看,本身就带有“古今一体”的意味,那就更不能轻易放弃这个自认为还算擅长的笔风了,抽冷子加个塞、吐个槽啥的,诸位有时候还真得做好思想准备,别崴着脚闪着腰就好。
点到即止,现代商业社会的“特色”版马拉松暂且就唠到这吧,咋说这部作品也是混迹于平台历史大区的,不能太过,咱们现在言归正传。
既然是历史视角,那就免不了追根溯源一番,历史人物或事件必然有源头,现在写个论文引用学术观点还得注明出处呢!
具备一些体育常识的看官应该对这个马拉松的来龙去脉并不陌生,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体育赛事直播就是某届在中国举办的马拉松邀请赛,当年的体育播音员在比赛进行过程中多次向观众普及这项运动的历史典故和现代纪念意义。那时的我别说世界史了,连中国史都没有接触过,除了评书中的赵子龙、电视里的靖哥哥,基本对历史这个词儿没啥概念。但是,那时候我就知道两千多年前有个古希腊,那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还知道了这项长跑运动的兴起,就是为了纪念当时向雅典传递胜利捷报的那个通信兵,甚至国际田联规定的赛程42.195公里,都与当时的传信路程相吻合。
连几岁小毛孩子都能掌握的小常识,只要是热衷于体育赛事的看官,自然更不在话下。但是要说明的是,这部作品既然敢把竞技体育和整个冷兵器时代捏在一起,这么大一顶“帽子”都扣上了,只是在这浅尝辄止普及一下体育小贴士,何以服众呀!
先从“马拉松”这个名头开始吧!
虽然大背景板是那次两千多年前的希波战争,纪念的也是一个传送捷报的普通士兵,但是,这个马拉松,既不是某位英雄人物,也不是那场战争的历史称谓......
而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地名?。。?/p>
这么一看,本章的标题“打卡圣地”还真挺应景哈,这个“提前量”也把握的不错哦!
马拉松(marathon),位于希腊首都雅典东北约40公里处。
以咱们国人的惯性思维模式,这属于“环京”的概念,当然还有一个更潮的叫法——“首都经济圈”,要是非得做一个类比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廊坊,这下大概有一个形象的思维了吧!
持续赐读杂家作品的看官慢慢就会感受到,“接地气”,是我作品的一贯原则,尽量会以最直观最易理解的方式和各位交流,只要这“打开方式”选的得当,历史其实并不那么不枯燥乏味。
经过一番直观比喻,直观的地理概念是没问题了,但是不要忘了,大国思维有时候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大首都这个概念,起码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城邦时代,30公里,完全可能就是两个不同的城邦,甚至是两个国家。这一点也不夸张,现在包括希腊在内的欧洲诸国,很多都是“小鸟依人”型的,30公里的距离绝对算“长途”了,在当今世界能随便“画圈”玩的,也就是那几个大国而已。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同时也需要用到杂家以前连载中常提到的那个“史地不分家”观点。这个马拉松,是一个沿海地区,濒临地中海。
至于为什么特意提这一点,用我以前历史文章一直强调的“穿透力”观点就很好理解了,马拉松这个濒海地缘形态,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希腊城邦的核心地带,也就是雅典城,是一个近海城市......
近到什么程度呢?
直线距离仅40公里?。?!
如果有军队在海岸线登陆成功,某种程度上说,和兵临城下没有啥区别了。
人数够多的话,就这点距离,可能先头部队都到门口了,后续部队还没下船呢!
好吧,你这“史地不分家”功力我们领教了,说得这么详细有啥特殊目的吗?
其实我只想说明一点,如果有强敌从地中海方向入侵希腊城邦,主战场一般不会在雅典城下,只能在也必须在马拉松这个地方,反登陆作战一旦失败,雅典城大概率只能呵呵了。
啥事就怕念叨,强敌还真就来了!
公元前5世纪左右(相当于中国的东周战国时代),当时的波斯(今伊朗一带)扛把子大流士一世在横扫西亚北非一众小弟之后,自然而然就有点飘......
人只要一飘就会想起“星辰大海”这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只不过这次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星辰啥的先不提,这个“大海”,是必须要面对的,因为大流士的领地和当时繁华的希腊城邦之间,隔着一个
——地中海!
如果玩点浪漫的话,这一片水域还有一个温馨的叫法
——爱琴海!
公元前490年春,大流士一世派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约5万(包括近400艘战船)第二次远征希腊。首先攻占并破坏了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估计有的看官会问:“第二次?那第一次是什么情况?”
杂家之所以没有着重描写第一次远征希腊,原因很简单,第一次没打成,两家都没照面,实在没啥写的。
那一次波斯舰队在阿托斯海角被突发的海上飓风基本团灭,连爱琴海的边儿都没摸着,陆上部队被色雷斯人连番偷袭苦不堪言,在听说海上部队让老天爷给“收”了的消息后,只能被迫撤退。
看来这“人定胜天”,还真得好好掂量一下才敢说,上帝(真主)有的时候是不好惹滴!
具体战役情况就不详细赘述了,书名中虽然带着“冷兵器”字样,但那只是表明历史大背景,并不代表这部作品就是战争题材。简要概述吧,雅典军队在海上采取的是守势,牵制骚扰波斯舰队的后续援军和补给船只,陆地上采取的则是攻势,运用重骑兵战术,进行典型的反登陆作战。
最后的结果证明,雅典军队的战术运用是相当正确滴,这次反登陆作战行动,最后以反侵略的雅典一方大获全胜而告终。
皆大欢喜呀!在众军欢呼之余,从部队里选出一个外号“飞毛腿”的小兵,去雅典城报个喜讯,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咱们中国有句古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样作为古文明典范的古希腊,自然也深谙此道呀!
如果让杂家来说,这看法只是流于表面!
赐读过杂家作品的看官马上就能感觉到,这是又要“发飙”了......
新看官也不用云里雾里,耐心读下去就会慢慢适应这种节奏!
现在开始穿透(也可以称为发飙)。
第一点,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派人回去报信,还把人家逼得直接跑死,有点草菅人命嫌疑啊。
这就得深挖一下了,按我以前文章习惯的叫法是“穿透力”。
当时希腊城邦的实力和如日中天的波斯帝国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马拉松这一战,波斯军团败了基本不伤筋动骨,不出意外的话,过段时间还可以再来一次。如果是雅典军团败了,那基本就是一个结果,灭国?。。?/p>
以小博大还不算是最致命的,还有个“彩蛋”可能各位都没注意,各个城邦基本是一盘散沙,开战之前雅典其实还派出另一个长跑健将,目标是去斯巴达搬救兵,争取共同作战抵抗波斯军团,得到的回答是:“月圆的时候才可以出战”.......
这不由得让杂家想起一首歌——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如果真的傻呵呵地等着斯巴达援兵,估计这十五的月亮,照的不是家乡也不是边关......
大概率是雅典人的坟头了!??!
本来就是一个个小山头,还不怎么团结,说实话,这场战争赢的多少有点幸运成分。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来,为什么刚刚打赢,就火急火燎地派个人回去送信儿。
绝对不是着急分享胜利的喜悦那么简单!
估计整个雅典城都知道这场仗的实力差距,对结果也大多数不报乐观态度,前线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有点不利的消息传来......
得时刻准备好立即跑路,或者开城投降,动作稍微慢点,估计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这40公里的路程,那不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嘛!?。?/p>
如果不以最快的速度把胜利的消息传回雅典城......
整个城邦崩溃,甚至暴乱的可能性都有?。。?/p>
这就是蕞尔小国最大的悲哀,只要一场仗没打好,可能就是灭国,送信送的慢一点都有可能出乱子!这种切身的感受作为大国寡民是很难领会得到的。
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如此隆重地纪念一个送信儿小兵这个行为了,某种程度上说,这不止代表希腊城邦,说是代表以希腊文化为基础的整个西方文明,来纪念一下都不算过分。
第二点,既然是历史题材,范围还拓展到了世界史部分,这适当地比较分析手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个古希腊知名历史事件,如果以对比的视角,参照几乎同时代的中国史,就会发现有几个不寻常之处,杂家虽然不是史学专业人士,眼界还是要放宽一些的。
各城邦送个信儿能把士兵给累死,那么同时代的中国采用什么手法传递战报呢?
其实这个答案都不用整那些专业名词一顿长篇大论,非专业的我也整不出来那玩意,咱不费那个劲,有点中国史常识的几乎都知道,还记得那个周幽王的经典桥段吗?
——烽火戏诸侯!?。?/p>
这个烽火,当然还有一个别称叫“狼烟”,若论功效和作用,和那个从马拉松出发,最后被活活累死的长跑健将,效果是一样一样滴??!
估计有人会不忿,你引用的“烽火戏诸侯”是标准的反面教材呀,堪称东周版的“狼来了”,和马拉松这么正能量的故事情节也不搭呀?
说得对。
周幽王的那个典故确实有笑柄的属性,但是,这并不耽误后来秦长城上设置烽火台来传递军情呀,本来这就是一个相当高效的通信手段,不会因为当年出过一个笑话而轻易放弃的,根本就是两码事。
本来收集点狼粪,点把火就能搞定的事,为什么当年在马拉松会战后,非得折磨咱们的运动健将呢?
说复杂那是相当复杂,整个东西方历史比较之类的论文都不算过分。
说简单呢,还真就没那么神叨,甚至杂家四个字就能搞定:
一盘散沙?。?!
别说当时的希腊城邦是一盘散沙,就连现在的欧洲都是小国林立、犬牙交错。
按理说两千多年前处于同时代的希腊城邦和战国诸雄,情况差不多呀,都是纷乱庞杂、互撕不止,为什么后来一个是东方大国,另一个还是诸国林立纷争不止的准“城邦”状态呢?
这就不能不提一个历史关键人物了,那就是秦始皇嬴政,正是这个人物的出现,改变了东方大国的历史进程。
那么,欧洲历史上是否也出现过类似嬴政的人物呢?
别说,还真有,还不止一位呢!只不过最后都没有成功而已!
最出名的两位,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德国人.......
至于名字嘛,有点敏感,真要是整出来审核恐怕要有问题,还是收一收吧!!
有点跑题太远了哈,点到即止,别整的太过,咱们还是回归主题,向大家展示一下这位被隆重纪念的长跑健将的名字吧:
——菲迪皮茨
真的勇士,竞技体育的先驱!
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