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三、四、五章
后一篇 《论语解悟》里仁 第八、九、十章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先生说:我没有见到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时,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肯花一天的力量用在仁上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人?;蛐碛姓庋娜耍皇俏也辉桨樟?。
无以尚之:尚,加、超过的意思。有两种解说,一说,心中有仁,世上没有什么事可以超过仁道存于心中;一说,心中有仁,没有其他事可以再加上去了。前说表示好仁者的一种看法,后说表示好仁者的一种状态,对他的一种赞许。今暂采后说,意译为那是再好不过了。
盖:或许、大概。
[愚悟]
本章夫子感叹世人不能行仁,称自己没有见到过好仁和恶不仁的人。其实,这两者行迹虽有不同,实际上却是一样的,都是行仁之人。好仁的人,多内敛安静,譬如颜子随遇而安,不动如山;恶不仁的人,多外张,多露锋芒,譬如孟子不阿。两者之间稍有优劣,但他们行仁的心却是一样的,所以不必太细分。当是之时,人多不能好恶,所以夫子才有此一叹,以警世人。
接下来又退而求次自问自答说,那花费一天的力量行仁总不难吧!或是担心有人会推脱自己力量不足,所以夫子再一次申明有力量不够的人吗?应该没有,即使有,我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实际上是否定了没有这样的人。行仁这件事,做不做关键在于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孟子曾说过,为长者折技,如果说做不到,那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挟泰山超北海,如果说做不到,那是真不能。行仁就如同为长者折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所以说为仁由己,心中有仁,则仁;心中失仁,则不仁。只要你我愿意,我们都能行仁。也愿大家能积极行动起来,少一些私欲,多一些仁道,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本章以上章节多论仁德问题,内容上多有连贯互通,应多相互对照学习,可以有更深地体会。
[原文]
子曰:人之有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先生说:人的过失,各属于一定的类别。看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的仁德水平了。
党:类,类别的意思。
观:观察,看的意思。
仁:有两种解说。一说仁,仁德义;一说仁同人,看一个人的过失,便可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今暂采前说。
[愚悟]
每个人都会有过失,但是君子和小人的过失各不相同,君子常失于厚道,小人常失于刻薄。小人之过,经常是因为为非作歹,过于残忍,这个相对比较好理解。君子之过,并非为恶,只是过于爱人,或失于学习,不能节制自己;或失于为时所迫,情非得已。譬如子路丧姐,过了丧期还不除丧服,夫子非之,子路说: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再譬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都有过失,但从他们的过失中,恰恰看到了其仁义的一面。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过亦有类。观过,可知其仁了。
朱子曰:此章只是论人虽有过,从中可知其厚薄,并非必待其有过,然后贤否可知。
后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八、九、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