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老人到了这般年龄,经历丰富,能指点家中晚辈,传授他们人生智慧。但上次和朋友聊天,说家中老人固执得很,明明下午的飞机,且家中到机场也半小时车程,但却非要上午8点钟就去机场候机。还有一次,朋友谈及,他奶奶,告诉她食物过期了,还非要吃,结果吃坏肚子,住院花费了几千元。
我可不想那样,固执得像一块石头,想象每一年自己也算是在往心智成熟的路上靠近啊。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今天醒来的我比昨天更聪明呢?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傻,就像以前稚嫩学生时代喊得“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号,只是用来鼓励自己的。昨日和今日,到底进步在哪里了?
似乎又那么一瞬间,领悟到年龄对一个人的意义,年龄对人,大概又两种情况,一种代表着他的睿智程度,一种代表了他的固执程度。这更想让我搞明白怎样才能成为第一种人?甚至有时会惶恐,感觉自己学了什么,但是似乎又没什么,很琐碎,大脑像一个乱糟糟的房间?!鞠附诨考洹?/p>
如果用比喻来说的话,感觉前者像树,后者像石头。睿智之人,像树,根须深厚,思维枝干多元,抵挡得住突变的天气,遇到机会就能结果。固执之人,如石,早早便停止了思维成长,之后的时间便不停固化现有的思维,最终狭隘在角落里。如何问那时的我,像什么?我觉得,像一颗种子,觉得吸收了养分,却未觉得在成为一棵树的路上?
在想明白这件事情前,我想明白了一件似乎像一句话废话的事情,人会死。反过来想就是,人如果可以永生,几乎可以做成了任何事情。而人生大多的种种烦恼,就是因为人会死的前提存在。如果这么想,什么最宝贵,时间!又是一句话看似废话的句子。但这个思考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成为怎样的人。
在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颗树,有四个人显性地影响了我,Rizwan Aseem,查理芒格,李笑来和刘未鹏。
第一个人在Quora回答一个问题,《How should a 24-year-old invest time? 》,让我构建了生活的五个方面,身体,思维,关系,财务和交流。Take care of them and they will take care of you when in need.
第二个人查理芒格,感觉是我想成为的人,同时让我意识到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唯有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才可避免认知局限,避免脊椎按摩师的思维方式,以为按摩能解决一切疼痛,而对现代医院一无所知。
第三个人李笑来,让意识到如果以七年为一周期的话,假设活到七十岁,我就只有七个周期了,突然觉得原来一生也就这么长。这个对时间的感知,从当前转移到整个人生。另外,意识到概念和方法论的意义及重要性,以及什么是更好的知识。
第四个人刘未鹏,他的书《暗时间》,将本书解构的话,就是讲了时间,思维和学习三个主题,让我在「如何学习」层面有了自己的构建。学习者的自我提问清单,包括:为什么,知识地图,第一准则,局限和本质。对了,还有scotthyoung的学习方法:Coverage,Practice,Insight,也受益很多。
现在,来回答为什么要构建自己体系?
体系就是那棵树,有了体系,心中就有了一棵知识之树。这样,新所学知识,便能像乐高积木,连接自己的体系里。这样,便就是都在进步一点点的感觉。这个感觉像什么呢,之前导师向我们说明如何写论文,论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差不多的,就像你在年初和年末都应该在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的。你一年的时间,就是要这个虚的东西,变实。即所谓,先虚后实,你才能忙而不乱。树,就是那根轴,在应对各种情况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够稳住自己,让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为自己的树浇水上面。
那如何做构建自己的体系呢?
有体系地去积累有繁衍能力的知识和多元思维模型。另外,再加上自己思考的面对一切事物的准则,「起源于问题和定义,发展于阅读,交流和思考,下切到行动指南,回归到总结反思,增值于分享输出?!?/p>
于是便有了这个计划,「种子,石头与树」。以需求为核心,以准则为流程,以体系为目标,积累有繁衍能力的知识和多元思维模型这样的种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