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读了冰心的一篇短文《空巢》,讲的是赴美的老梁回国来探望“我”,在家里吃了一顿饭。谈话里老梁提及在妻子去世,儿子娶了“洋媳妇”后,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小公寓里,只能靠写作一些迎合大众口味的论文,租房给留学生来维持生活。
“车尾的红灯,一拐弯就不见了,女儿扶着我们的肩,推着我们往回走,我们都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p>
当时看的时候还小,只是觉得“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这样的情景很伤。长大有了家庭孩子后,就觉得自己很感触,年纪渐长,乳燕羽翼丰满后,生活是不是也会变成另一个老梁。
去年的时候搬家到一个新的社区,之前的房主安东尼先生和太太独自居住在这里。他们养育了四个儿女,最小的孩子都已经结婚了。我们第二次去看房子的时候,正逢他们的女儿们和孙子孙女要来拜访,贝芙太太正在烤箱里烤一个柠檬派,满屋子都是清香。走廊的照片墙上挂着几代人的照片,贝芙太太带着我们从她父母的结婚照讲到女儿小时候,又讲到女儿女婿的婚礼和孙子孙女。她告诉我们一会儿这里就要吵翻天,因为一堆孩子都回来了。
从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尽管这个房子没有现代的装修,没有明亮的配饰,没有时髦的花园。但是平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活气。
签完合同后,我们居然还收到老先生的邀请函,邀请我们来家里吃下午茶,那天下午,我们见到了他们的小女儿,忙里忙外的照顾大家,一起做客的还有同一个街区的左邻右舍。他们畅谈当年一起建房修路的快乐,告诉我们花园的一草一木的故事。绕满了整个墙面的龟背竹以前只是个小花盆,有一天发现他的根穿过花盆扎进了地里,慢慢长满了一整个墙面;枫树是老夫妻两人一起买回,种了很多年,才成活了两颗;后院的木质小咖啡店是当年老先生亲手做给小孙女的,现在连最小的孙女都长大了。
我问老先生要搬去哪里,他很高兴的说,要一起搬进退休公寓去,和朋友在一起,并且那里可以接受专业的护理和服务。但是他说,还依旧会回到附近的教堂来做义工。因为他喜欢帮助人,和不同背景的人相处的感觉。
我们搬进新居的时候,四处收拾的干净整齐,后院的小咖啡店留了下来,上面的小黑板上写着我家宝宝的名字,欢迎它的新主人。厨房里留下了中文的欢迎信(因为怕我父母不懂英文,老先生去教堂请中国朋友翻译的),详细的交待着各种事情,甚至包括附近的教堂,医院,邻居的姓名。
这个房子一点儿也不像是个“空巢”,反而充满了一个家从年轻到年老的回忆,安东尼先生和贝芙太太,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态享受这种回忆,并对自己的新家充满期待。
搬进新居的时候,我们认识了邻居汤普森夫妻。他们的年级应该比安东尼老先生还要大,孩子们离得最近的也住在开车一小时多的小镇上。而且老先生身体还不太好,按我们开始的想法,得对这对老年邻居多一点关心。谁知道搬来第一周,就看见老先生推着割草机,把花园打理的各种平整,院门口的花墙修的和公园里一样美,当时正是花季,满树开满了繁茂的红花。
没过几天汤普森太太就上门了,提了一袋自家院子产的番茄,生菜,小黄瓜,纯绿色有机食品。在她的院子里,她请我参观了各种蔬菜,水仙花。房间里也都是她自己手工做的插花等。汤普森家里也有一个照片墙,她笑言儿子小时候的故事,给我看他运动会获奖的照片。谈及孩子们,她说每过几周也会回来看他们,但是可不能指望他们来做事情,很多事情她自己也就打理完了。
这位汤普森太太每天五点半起来,和好朋友一起去镇上散步,一起在那里的咖啡店坐下来享受咖啡,聊天,之后在回到家开始一天的生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聊到送我的宝宝去学游泳,她说自己也是刚刚学会的。我惊讶与她这把年纪了还去学游泳,她告诉我“哦,什么时候可都不算晚”。
冰心的小说里引用到这首白居易的诗: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可这诗后面还有呢: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现代社会已经没法如同古代的大家庭群居而生,就如同乳燕高飞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和形态。作为儿女,我们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每一个时间,就算不能住在“一碗汤”的距离,也做到经?;丶铱纯?。作为父母,我们理解孩子的离开,组建自己的家庭是一种常态。而我们的独处并不代表着孤独,如同叔本华讲的,独处时亦有快乐:“不远不近地欣赏着人群的火焰,既不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也不被火焰灼伤”。
享受自己的生活,在任何时候学习新事物都会让你变得开心,就像我的邻居汤普森太太说的那样,享受生活,什么时候可都不算晚。
最后一定要提一下,本文所有的图片,都授权自我一位好朋友的妈妈花非花。这位阿姨学古琴,做瑜伽,会梵语,上星期她开始学摄影了,这是她的最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