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她承载了我们对生命最初的理解和感动,哪怕走出故乡过上了完全不同以往的生活,她也会经常陪伴我们:醒时浮现脑海,睡时萦绕于梦。
那山、那水、那人……让我们不畏劳累和屈辱,亦能时刻提醒我们,要记住自己的本: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个什么人。
人是欲望的载体,人生是一种迷途。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们不断走上奋斗和研究之路。小时候老师家长的教导还在耳边: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或嫁个好老公。
各种压力迫使我们用功读书,最终是考上大学了,却也很难再回故乡久居了。因为接下来的工作、婚姻等理想在故乡已经没法实现了。
但是生活在异乡,并不代表我们忘记了故乡对我们的养育和教诲——做人要正直、善良、朴实。这些词并不闪耀光辉,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们是乡土气质的代名词,也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品质。
郭老师说,一个在外奔波的人,他所挣得的荣华与富贵,与故土之外的世界无关。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收获,它也只炫给与自己有关的人,还有以故土为依托的乡民与村舍。
归乡团聚,共享天伦,是许多中国人道不完、诉不尽的精神支柱。是的,谁都不会知道年底回乡大把花钱置办年货、为亲友慷慨送礼的“城里打工一族”到底在外经历了怎样艰难的一年,才拿到手头的工资。
你也很难想象村西头那位西装革履的“白领”,在带着洋气的妻儿回家过年的前几天,夜夜加班至凌晨。一切的付出,只为能够多请几天假。
因为故乡是寂寞和寂静的,所以一代代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都想走出去。似乎只有远走他乡,满足漂泊的愿望,才能驱除心中的郁闷。
正所谓寂静中的人,渴望城市的繁华喧嚣;喧嚣中的人,梦想乡下的冷清静谧。郭老师说的这种人生互羡,我深有体会。
看看每年春节过后的网络新闻吧,xx省份多地农村路口停满外地牌照车辆,导致交通拥挤;但是春节一过,各村又自动恢复了只有老人孩子的冷清模样。
可是由此也可见,“寂静中的人,渴望城市的繁华喧嚣”占得比重更大。似乎人们无论对故乡怀着多深厚的感情,乡村终不敌城市的魅力。
所以,节假日一结束,大家才那么按时、自觉地起身回城啊。郭老师这本书里不仅写了大量乡村的风景与人情世故,还有他对城市以及社会问题的种种思考。
什么“人穷心智也会穷”、“有钱人终成眷属”啦,读来让人不免产生思考和追问:人活一世究竟追求什么?没钱的日子究竟有多难?
其中好几处提到了西方哲人叔本华的名言,对比他的观察和记录,再去琢磨一下叔本华的理论还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