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圆明园焚毁160年,自1860年遭劫后,圆明园的文物一直四处流散。小件文物最先遭劫掠,石质构件因为价值相对较低,又过于笨重,往往会被外国侵略者忽略。但在随后的时光里,这些石刻因为种种原因也在不断外流,散落到民间乃至海外。
今天的北大校园在1952年前原属于燕京大学。燕大以西郊多座园林为基址,巧妙地将校园建筑融入到山水景观中,形成了今天的燕园风景。在规划校园时,燕大还使用了不少来自圆明园的石刻作装饰,加上校园内出土的其他石刻,它们共同构成了燕园内独特的一道景观:圆明园遗石。
在燕园里畅游时,常??梢钥吹秸庑┮攀?。不知道游人和学子是否曾经好奇过,这些石头原先属于哪里,又是如何来到燕园的呢?今天我们就要聊一聊,这些石头的故事。
0 1 西门主楼
从北大西门进来,正对着校门的就是校主楼。主楼草坪上矗立着一对华表,楼前台阶上有一块丹陛石,台阶两旁则是一对石麒麟,这些石刻都来自于圆明园安佑宫。
安佑宫是圆明园四十景中「鸿慈永祜」的主体建筑,它仿造太庙之制度所建。内供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御容,从功能上讲属于宗庙建筑,故而规格也最高。主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宫前(图中左下角)还有一座琉璃牌坊和四根华表。
琉璃牌坊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顶端的小蹲兽在松林中冒出了头,这是乾隆时期画师所作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情景。而今天这些景象早已不见,四根华表也流落到了圆明园外。
其中两根华表来到了燕大?;硪话愣剂⒃诟吖娓窠ㄖ埃舛砸膊焕?,它们原先立在安佑宫,现在立在主楼前,都彰显着身后建筑的重要地位。
那么它一个安佑宫的华表,怎么到燕大来了呢?另外两根又去了哪?这要从160年前说起。
1860年,咸丰皇帝一大早就来到了安佑宫,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随后前往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商议。他最后决定留恭亲王奕訢在京城与列强谈判,自己则率部分皇族和亲卫逃往热河。十几天后,圆明园被焚毁,安佑宫主体建筑也消失在大火中,只剩下部分残迹和那两对华表。
随后,圆明园部分砖石构件被另作他用,民国期间情况更糟糕,大量石材被盗被卖。当时颐和园事务所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就是贩卖圆明园残件,买家空车开进去,不计大小地装满一车后,出门给一块钱即可。各路军阀大户都曾来圆明园收刮材料,以修建自己的园林和陵墓,例如王怀庆的“达园”、张作霖的“大帅林”等。
安佑宫的这两对华表也未幸免,其中三根被当时的燕京大学拉走,留下的那根后来被运到天安门前,燕大索取未果。北平图书馆兴建后,取走了闲置的那根,又从燕大拖走了多余的那根,凑成了一对。燕大剩下的那对,就一直立在了校主楼前。
据说工人们在取走燕大多余的那根华表时取错了。虽然外表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牌坊内外的华表略有区别,各成一对。故而燕大和北平图书馆里的华表都不是原配,而是各取了内外一只。假若真是如此,那么它们分开已经近百年了。
主楼台阶前还镶嵌着一块丹陛石,它同样来自于安佑宫。外围一圈是缠枝宝相花,中间有双龙在云海中上下翻腾,正在戏珠,下方则是海水江崖。这块丹陛石小小的,而且保存条件不太好,常有人踏践,边缘处都已经漫漶不清了,似乎不太受珍视。
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块石头的细微处很有意思。山石上刻着花草,海水中漂浮着螺贝,双龙的身体遒劲有力,鳞片毛发雕得毫不含糊,连那一嘴牙花子,都细细地錾刻出来了。
这块丹陛石由载涛(光绪七弟)购得,之前一直搁在他的朗润园里。朗润园后来归入到燕大,丹陛石也从朗润园中移放到了主楼前。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下面这对石麒麟身上。
这对石麒麟最早是放在圆明园的大门口,后来挪到了安佑宫,原先的位置换成了铜麒麟(铜麒麟后来又放到了颐和园仁寿堂前,今天还能看到)。石麒麟后来也先被收入到朗润园,再流转到燕大主楼前了。
清西陵大红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麒麟,和这对麒麟长得很像,它们都是雍正皇帝所设,看来四爷对麒麟是情有独钟??!
如何判断眼前的神兽是不是麒麟?首先可以看脚,麒麟有着四只大牛蹄子,很独特。这只麒麟蹲在须弥座上,座面以毬路纹包袱打底,上面还阳刻着杂宝纹。杂宝就是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宝物,例如这边刻着的是方胜纹和珊瑚纹。
话说石狮子分公母,那麒麟分公母吗?《红楼梦》三十一回中,丫鬟翠缕就曾经问过史湘云同样的问题,且看湘云的回答:
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p>
看来如何分辨麒麟公母,是个大难题??!
0 2 海晏堂前石构件
北大西门往南走几百米,可以发现路边有一对「石凳」。说是石凳,又有点不像:且不说凳面微凹聚水多,就凳身的花纹,看起来也非凡品。
繁复的花纹,西洋风格的装饰,表明这块石头绝非一条石凳这么简单。
两条「石凳」几乎一样,说明原先应该是成对放置的,那么它们最早是作何用呢?
事实上,在从事路凳工作之前,它们曾经作为水槽,在大名鼎鼎的海晏堂前工作。
如果对海晏堂不熟悉的话,那么提到十二生肖「大水法」你就一定不会陌生。曾几何时,这对水槽就曾默默看着十二兽首定时喷水,然后它们又各自天涯一方。兽首流落他国后辗转又归来,每次出现都是新闻头条,而水槽则一直蹲在路边,还常要被路过的行人吐槽说长得好奇怪。
0 3「半月台」诗碑
北大西门往北走一段,可以看到一块石碑,这就是刻有乾隆御笔诗的「半月台」碑。
这块石碑靠墙立着,但却放反了,无字的碑阴朝前,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碑身残断,补得很糟糕,碑座似乎也不是原配。
要想看到诗句,要折到碑后才能看到,不过空间狭小,很不方便。
碑首较为简单,为简化夔龙纹云头元宝形碑首,乾隆朝常见,常被人吐槽说刻板无魂。
全诗为:
“台形规半月,白玉以为栏。即是广寒界,雅宜秋夕看?;岬币锹?,不碍碧虚宽。太白镜湖句,常思欲和难。丙戌新秋御题。”
这首诗写的是在圆明园四十景之「海岳开襟」里赏月的情景。
海岳开襟因地处湖心岛,故而在1860年时未遭英法联军侵扰,是圆明园幸免于难的几处景点之一,后来光绪和慈禧还曾三次来此游玩。
但在1900年后,它却被周围民众拆除。上个世纪20年代,冯玉祥部又在此挖地寻宝,进一步破坏了基址,却一无所获。故而「半月台」诗碑中所写的风景,我们再难看到了。
0 4 茜园梅石碑
乾隆皇帝有次南巡时路过杭州,寻访到南宋德寿宫的一处古迹,即梅石碑与芙蓉石。据说德寿宫原有一株古苔梅,与这块形似芙蓉的太湖石相映成趣。明代画家蓝瑛与孙杕据此合画了一幅梅石图,并刻碑于此。
乾隆非常喜欢这块石头,后将其运到了长春园的茜园中陈列,并命名为「青莲朵」。因旧碑漫漶不清,故临摹重刻了两块碑,分别放在杭州旧址和长春园中。
拓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梅石图的样子,古梅由孙杕所画,奇石由蓝瑛所作,这两位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碑上还刻有乾隆的诗文,他对二人画作大加赞赏:“孙杕梅堪作石友,蓝瑛石亦肖梅姿。”
火烧圆明园后,梅石碑和青莲朵未受影响,一直立于原处,后梅石碑挪至燕京大学校园内。九十年代,北大按照历史资料中的样式还原了碑座和碑顶,并另立了一块碑,记录梅石碑的今生和往事。
而那块青莲朵,在民国时就随其他圆明园遗石一起运到了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后又运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大厅中,成为该馆最重要的收藏,它也是存世至今的宋石中最无争议的一块。
为了还原一碑一石的格局,北大又寻得相似的一块太湖石立在这儿。碑石旁还有一株榆叶梅,待到春暖花开时,“梅、石、碑”三景俱全,当是对古迹最好的复原了。
0 5 圆明园仿西湖十景遗石
清帝南巡时,皆对西湖的风景大加赞赏,于是在圆明园中也仿建西湖十景,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2012年北大修缮朗润园时,出土了两座石坊,分别为「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正是仿西湖十景的遗存。
它们为何从圆明园流落到此呢?有人认为还是由载涛从圆明园中购来,但已不可考。北大将这两座石坊修复后,分别立在了朗润园和红湖东南岸。
「断桥残雪」石坊立在通往朗润园的小石桥之南,而在圆明园西湖十景中,它则立在了叠石而成的「断桥」之东。
坊楣南面是乾隆御笔「断桥残雪」,北面则是他写的一首御制诗:
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巡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癸未孟冬月。
立柱南北各有一幅对联,分别是:
“杨柳似含烟羃?,楼台仍积玉嵯峨?!薄傲骰罢藕岱?着树梅花发野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北大曾出土「柳浪闻莺」石坊楣,随后将它捐还给了圆明园。怎料2012年又出土它的立柱,故只好复制了坊楣,与立柱拼合在一起,立在了红湖东南岸。
北大希望圆明园能够将坊楣回赠,而圆明园则希望北大将立柱也捐还,双方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它们的合璧,故而一直未能达成此举。
「柳浪闻莺」坊楣北面也写着一首乾隆的御制诗,如下:
十景西湖名早传, 御园柳浪亦称旃。栗留叽啭无端听, 恰似清波门那边。
立柱上的双联如下:
能言春鸟呼名字,罨尽云林自往回。几缕画情遮过客,一行烟意□新题。
对联采用仿挂屏的形式,雕刻得细致精美。但石坊的支撑铁柱却直接钉在了石坊上,给文物造成了永久性破坏,实在是有违修复原则。
0 6 湖心岛诸遗石
未名湖中有一座湖心岛,湖心岛通过一座方桥与岸上相接,岛东南面则有一只翻尾石鱼正从湖中跃起。这两处石刻都来自于圆明园。
桥面看起来平平无奇,桥墩倒是有点花里胡哨的,与海晏堂那块“石凳”风格相似。
事实上这座石桥也是来自于圆明园,原属方外观。方外观曾经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建筑构件上还发现有阿拉伯语的铭文,乾隆皇帝来自回部的容妃(又称香妃)就曾在这儿做礼拜。
1860年圆明园被毁后,方外观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小。但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却不断地遭到破坏,从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它的变化。这张照片拍摄时,右下角的西洋石桥尚存。
德国女摄影师拍摄时,方外观只剩下几根石柱还立在那儿,两座石桥也已经移到燕园中了。
湖心岛以南,未名湖的西岸附近,有一只石鱼半露水面。它原先是圆明园中长春园内的遗物,是谐奇趣景观中的一件喷水兽,后被载涛购置到朗润园中。1930年,燕大毕业生买下了这只石鱼赠给母校,于是它就一直留在了未名湖。
仔细观察石鱼,可以发现它嘴尾的颜色与身体并不一致。十年浩劫中,石鱼曾被推入到湖底,遭到了破坏。1981年从湖底捞上来时,嘴部和尾巴已经破损严重,故校方出资维修,恢复了它的旧貌,并将其重新安置在了未名湖水面上。
谐奇趣是圆明园内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也是园中重要的一处西洋景观。
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你能找到翻尾石鱼在哪儿吗?
旧时风景不在,唯有青石长存。假若你去北大校园参观,千万不要错过这些来自于圆明园的石刻文物哦!
参考资料:
[1]《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何晋
[2]《谁收藏了圆明园》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