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奏响新时代乐章
历史之川奔腾不息,回顾百年前中国,虎豹环伺,国门洞开,列强如入无人之境,在中华大地上肆意妄为,直到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有志青年为在漫漫长夜中苦苦摸索的国人点燃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后,江南的朱漆画舫承载着四万万同胞的梦想在风急浪高的激流中航行了整整28年,随着那句掷地有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话语从北平天安门城楼响起并向四方辐射,那一刻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百年后神州大地上,一个拥有9191.4万名党员的成熟的大党,扬起帆、掌着舵,与14亿炎黄子孙一起在暗流涌动的世界大洋中推动中国号巨轮勇往直前……
时代之潮滚滚向前,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话语如同春日的惊雷一下子传遍华夏大地。新时代,何谓“新”?古书《博雅》有言:新,初也。那可以把“新时代”理解为新出现的时代吗?答案是否定的,“新时代”的评判标准并非出现的时间先后,并非事物的新旧程度。从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创者毛泽东,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总设计师邓小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者们,新时代孕育于这些共产主义巨擘们所处的时代,好比婴儿在母胎中孕育生长,因此,新时代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新时代是一脉相承的结果?!靶隆敝饕逑衷诹降悖旱谝唬夜胄碌姆⒄菇锥?。从1949年东方雄鸡报晓、中国人民得解放,到1978年改革春风吹拂、中国人民富起来,再到如今21世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中国人民变强大。第二,我国新的主要矛盾出现。由原先对物质富足的追求变成如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期盼着一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生活。简而言之,“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开启了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追寻由一代代中华儿女“个人梦”所组成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梦想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的创造力也是不断喷涌的,新中国成立伊始,连年战乱导致国家千疮百孔,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将一个古老的农业帝国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强国,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困难就克服困难,外国人说中国根本不可能出石油,“石油人”以实际行动摘去了“贫油国”的帽子,外国人轻视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能造出原子弹,“两弹人”以实际行动有力回击了西方:我们能吃饱饭,也能造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从“雷锋”精神到“铁人”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九八抗洪”精神到“全民抗疫”精神,70多年以来,56个民族,14亿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衍生出代代传承的果敢奋斗精神。
如果我们把新时代比作一篇乐章,那么21世纪这一百年时间就是乐章上的五线谱,五线谱有了,那什么又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如果要问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这一问题,相信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毛主席”,但这位最伟大的人却说,“不是我,而是人民”,当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时,这位最伟大的人会说,“人民万岁!”“人民”二字,显而易见,五线谱上的“音符”是人民,是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人民,是创造五千年荣光的人民,他们中既有令人尊敬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中也有值得敬畏的人民解放军,他们中还有千百万于平凡之中创造不平凡的底层劳动者,这些各行各业的引领者或是组成者,将自己奋斗的身影幻化为新时代乐章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亿万人民在乐队“灵魂人物”的指挥下,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奏响新时代的主题乐章。
二、逐梦于星辰大海
“……,5、4、3、2、1,点火!”伴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一阵强光从茫茫戈壁闪现,一声轰鸣之后,火箭助推器喷射出的强大火焰推动着火箭高速升空,1分钟、5分钟、30分钟,……,巨大的火箭渐渐消失在夜空中,千万双眼睛死死地盯着火箭轨道运行大屏,“……,助推器分离成功,……,箭船分离成功,……,轨道舱帆板展开成功!发射圆满成功!”话音刚落,大笑,大哭,欢呼声,祝贺声,整个发射站一下子沸腾了!公元1970年4月24日夜,搭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站成功发射,当夜21时48分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地球预定轨道,伴随着一支耳熟能详的“东方红,太阳升,……”旋律的响起,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声音传递到太空之中,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从这以后,中国航天事业如同初生的朝阳那般徐徐上升……
197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大推力运载火箭,1981年我国成功实施“一箭三星”发射任务,1984年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搭乘“航天人”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打破美苏(俄罗斯)两国独霸载人航天领域的格局,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2007年10月24日,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终于实现,原本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终变现实,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向着月球迈进,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2022年8月20日1时37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现连续发射102次无意外的记录。
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音乐在太空中奏响我国探索九天的序幕,到2022年8月20日我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103次成功发射。50多年来,人民共和国已成功发射200余颗卫星、10余艘飞船和1个空间站。从最初的数次无人飞行到“神五载人”一举执飞成功,从杨利伟一名“航天人”在外太空一天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等多位“航天人”在空间站长驻。从最初的单个飞船升空运行到现在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成功……追赶世界航天发展步伐,再与航天强国齐头并进,如今带领世界航天奔跑,半世纪发展差距一朝跨越,中国正朝着“空间站”时代不断航行。
康德曾说:自己对两种东西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自己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愈发历久弥新,一种是人类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种是人类心中崇高的道德律。那么把这句话放到我国航天工作者身上,换而言之:唤起航天人持久赞叹和敬畏的两种东西,一种是“航天人”头顶充满未知的星际,另一种是“航天人”心中一以贯之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即妇孺皆知的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国士无双,打造护国重器。有着“中国航天之父”美誉的海归院士钱学森,美国人曾说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漂洋过海,唤醒了钱老内心深藏多年的爱国热忱,他因执意回国而遭美方迫害,身陷囹圄五载,狱中他用香烟纸发求救信,终在周总理等人的斡旋下,于1955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国,而后将毕生所学投身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中,组建并担任国防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亲自参与并指挥火箭、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十年之内为新中国打造出护国重器——原子弹、氢弹。作为当之无愧“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者”的钱老用一句“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深刻地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执着——生于斯、长于斯,“航天人”的一切都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航天人的一切都将化作这片热土的一部分。
筑梦九天,振奋海外华侨。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曾说:2004年,他应邀出席美国纽约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有一位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地说,“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昂多高”!是啊,从近代以来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统治者第一次见识到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之威力,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小民,无一不在列强刺刀面前“卑躬屈膝”,曾经国人在西方殖民者面前低头低得太久了,如今,一代代“航天人”用自身行动证明了中国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将中国人送上外太空,让我们有机会探索宇宙秘密、抬头仰望苍穹。
甘于奉献,创造不朽伟业。许许多多身在幕布后面的航天工作者用自己双手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建造了酒泉(始建于1958年)、太原(始建于1967年)、西昌(始建于1970年)以及文昌(始建于2009年)这四个举世瞩目的卫星发射中心,从火箭制造到组装测试,从发射准备到轨道追踪,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用自己双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布上擘画出“嫦娥奔月”、“天文问天”、“祝融探火”、“天宫对接”、“北斗环宇”等盛景,一次次展现了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探索无垠宇宙的决心与勇气,他们于星辰大海中不断逐梦,不知疲倦。
三、椰乡紫贝里的航天基地
这里气候温暖如春,这里环境全国一流,这里人们安居乐业,这里是我国最大且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这里就是中国海南。
从妙曼多姿的热带雨林到美不胜收的海底世界,从全球首批“湿地城市”海口到举世瞩目“风云小镇”博鳌,从人人向往的旅游城市三亚到箭指星空的发射中心文昌,……,环岛高铁盘旋海岛,万吨巨轮矗立海边,国际都市、风情小镇纷纷建成,……,新时代的南海之滨正迸发出前所未有之活力,“海南名片”、“海南速度”、“海南精神”一次次让世界为之惊艳。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位于素有“渤海明珠”之称的天津市,文昌发射中心所需的火箭在这里生产好后,就被装入停泊在天津港中的专门用来运输火箭的货船,在“航天人”一路陪伴下,货船沿着我国海岸线自北向南,途径渤海、黄海、东海、台海、琼州海峡等海域,航行约一千八百海里,大约耗费一周时间,来到“琼州肘腋”清澜港的西码头,在这里由海运改为陆运,火箭被装上车后,通过公路向着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区前进,与此同时,先到一步空运至省会城市??诘暮教炱鳎舱谠送急盖穆飞?。经过一系列设备检查、性能测试、部件组装等工序后,运载着航天器的火箭被移送至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工位,在这里火箭被注入动力燃料……工作全部准备就绪,待发射控制中心指令下达,火箭点火发射……
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的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它的建设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两极对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自成立伊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的“封锁”与“堵截”,西方大国面对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时,往往就会以“核讹诈”的方式妄图迫使中国“就范”,直到1964年一声惊天巨响从中国西北罗布泊传来,这个不平衡的局面才被打破,超级大国垄断核领域的幻想化为泡影,从这之后或许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才能真正与他们“平等”对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把海南作为航天发射站的最佳选址之一,奈何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新生的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在南中国海频频制造事端,周边环境不容乐观,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选址工作被迫中断,这是当时我国未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站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乎有着崇山环抱,位于四川盆地境内的西昌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发射中心的最佳选址……历史车轮永不停息,历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峙态势逐渐消弭,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长期酝酿和科学评估,因紫贝、椰乡闻名于世的海南文昌被最终敲定为我国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
2009年9月14日,我国第一个开放型、环保型的现代航天发射场在海南文昌正式动工,历经整整五年,一千五百多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发射区、技术区、试验区等区域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一座占地18000余亩的现代航天发射基地在充满异域风情的热带海岛拔地而起。作为我国新建的卫星发射基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优势不言而喻:首先,邻近清澜港,具备得天独厚的海运条件,便于大型设备装置运输;其次,纬度低,借助地球线速度和离心力,火箭燃料消耗大大降低;最后,四面环海,安全隐患小,火箭坠落残骸不易造成意外发生。建造完成后,发射基地步入正轨:2015年1月,长征七号火箭和文昌发射系统首次展示在世人眼前;2016年6月25日夜20时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中心首次圆满发射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22年7月14日14时22分,搭载我国自主研制“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顺利升空,实验舱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结束……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一曲悠扬悦耳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道出了海南岛民的热情好客和海岛风景的妙曼如春。从1950年海南岛重回人民的怀抱,到1988年海南建省、成立经济特区,从2009年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中心在海南文昌落地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南要建设“带有中国特色自贸港”。七十余载春秋,海南一直勇立改革之浪头,将远在海角天涯的边陲小岛发展成如今国内最具活力、最为开放的地区之一,我国航天事业也随着海南“改革开放”潮流和“一带一路”建设步伐而扶摇直上。
四、走进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有这样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两弹一星的一个口号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死都不怕了,怕什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曾经在文昌发过誓:发射场不建成,我肯定死不瞑目。……,我现在有三个梦,……”他就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工程的参与者、我国第三代航天专家的何质彬。
说到梦想,何老的一生有三个梦想,这三个梦想伴随着他的一生。
前两个梦想“航天强国”和“两弹一星”梦萌发于他的前半生:这位被人们誉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的何质彬院士并非海南本地人,相反,他是与海南有着密切联系且仅仅隔着一条琼州海峡的广东兴宁人,高中时期的何质彬,和每名男生一样喜欢天上来来往往的飞机,向往头顶那片蔚蓝的天空,心中梦想有朝一日能自己驾驶飞机驰骋天际。学习刻苦的他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录取,一向严于律己的何质彬随后又被保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62年时年23岁大学刚毕业的何质彬被组织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二部,参与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当时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对于大学毕业的何质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西北风一刮就黄沙滚滚,每次上下班灌满了满嘴的沙,眼睛也睁不开,鼻子里都是土”。恶劣的环境只是我国核武器研制道路上一个小小的挑战,更大困难在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导致关系恶化,苏方单方面将原先支援我国核武器研发的专家学者撤回国内,并将此前所有实验数据统统销毁,当时经过我国核武器工作人员的“抢救”才拿来一部分烧得残缺不全的材料……
作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参研人员的何质彬与其他成员一起,身处苏联援建的研究所,走在没有硬化的道路上,就连吃一顿饱饭都是问题,硬是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发挥钉钉子精神,用手中仅有的水平较低的电子模拟计算机,得出了西方大国依靠大型计算机才能算出的数据,为我们第一代核武器专家们进行原子弹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材料。何质彬来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二部工作的第三年,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大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的横空出世再次震撼世界……作为千千万支持共和国核武器研制的“幕后者”,何老和战友们以自己的尺寸之功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8年,中国空间研究所正式建立,何老开始参与新中国卫星事业的研发。当时国际航天系统中有一个很大很重的任务——“可靠性质量控制”工程,即将航天航空等大型科技项目作为研究背景,通过一批具备能高层次、复合型、综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来对大型科技项目进行可靠性、安全性、测试性与保障性的设计与验证。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为此,我国空间研究院控制工程研究所立刻组建了“航天可靠性与质量保障工程小组”,在大学学习过自动控制和遥远控制的何质彬被组织临危授命,成为该工程小组的组长?!盎鸺臀佬巧咸欤际且淮问褂孟低?,如果系统出问题,点火之后,就算你知道问题出在哪,也回天无力??上攵?,保障系统的可靠性,有多么重要?!弊魑钅孔槌さ暮卫虾屯旅枪餐贫ǔ霰戎芏骼醋芾砜谥卸院教焓乱堤岢龅摹拔韧卓煽?、万无一失”的要求还严格的“百万无一失、千万无一失”的标准,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何老也被同事们赠予一个雅号“何可靠”,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稚气未干的大学生何质彬逐渐成长为如今共和国航天事业科研工作的扛鼎人物。
时代航船劈波斩浪,198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惊天动地的一年,海南建省和创办经济特区。无数青年才俊在党和国家“十万人才下海南”口号的号召下,怀揣着希望与梦想,从四面八方奔向南海之滨。这一年,何质彬在伯父的劝说下,毅然决然地和无数青年一起来到南海明珠,参与海南航空公司的建设。第二年,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点燃了何质彬的航天梦,因日本科技厅宇宙研究所组织的考察团到访海南,何质彬作为日方全程陪护人员之一,在与日方代表一同考察海岛的过程中,发现日方代表被海南得天独厚的航空发射条件所深深吸引,日方当即提出要出资在海南建设一个亚洲最大的航天港,嗅到其中敏锐机遇的何质彬,等到日方考察团归国之后,立刻向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报告这一重要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海南航空港的设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何质彬的设想未能如愿。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共和国第一代航天工作者就指出“海南是我国最适合建设卫星发射中心的地方”,但迫于当时暗流涌动的国际关系而迟迟无法实现。虽然初次尝试破灭,但何质彬并未气馁,他开始沿着海南岛的海岸线开展了一次次详细的调查工作,从??诘奖本昂蠡芰?60多张机票,从选址到论证,前后踏遍海岛的每一寸土地,一次次的奔波,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坚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直至2007年9月海南文昌被选定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基地。何老在回忆中提及“那时很多人说我‘发疯了’,我也确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一开始觉得不可能,最后还是办成了?!本褪钦庋晃弧安恢旄叩睾瘛钡睦先擞米约捍蟀氡沧拥谋疾ㄓ爰崾?,与百万“航天人”一同在华夏大地上“吃尽千辛万苦,经历千难万险,走遍千家万户”,向世人证明:中国“航天人”就是一群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
“两弹一星”和“航天强国”这两个何老追寻了大半辈子的梦想,随着西北上空的两朵腾起的蘑菇云和太空轨道上数艘运行的航天器而终成现实。
何老的第三个梦想“智慧航天”是梦与信息化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传统思想往往认为功成名就方可激流勇退进而颐养天年,然而不服输的何质彬院士却不这样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古稀之年的何老依旧在实现国家级文昌航天科技产业园道路上四处奔走,在2007年文昌发射中心奠基之初,何老就将其定名为“海南国际商用航天港”,在他看来,文昌不仅仅是个发射站,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势头,将其打造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航天城,带动航空文化旅游、航天科技产业、太空科普活动等项目综合发展,为此何老不顾身体年迈,先后率领团队到访新加坡、泰国和西欧八国,搭建起中国航天与世界航天交往互通的桥梁,并组织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制定出我国航天事业五年、十年建设计划和二十年发展规划,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方向。随着2014年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投入使用,何质彬院士的“航天梦”伴随一艘艘宇宙飞船的升空而不断地向星空延续。此外,何老始终不忘培养中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他多次深入各类学校,将“航天、航空科普教育”带到孩子们的身边,为他们开讲座,以言传身教来启迪新一代“小航天员”。何老曾说未来自己的梦想是希望从文昌发射的火箭能将月球车送上月球,并在上边建起中国人自己的探月基地,能将飞船送上预定轨道,能在银河中建起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相信到那时候,湛蓝星球上空:一艘艘飞船上涂抹着“中国红”,一颗颗星球上飘扬着“中国魂”,一个个角落里传递着“中国声”,五星红旗和“义勇军进行曲”必将在寰宇之间升起、响起……
自贸港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旅途难免有起起伏伏,国家的征途也不乏磕磕绊绊,然而,我们有信心相信共和国必将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我们更有能力让全体中国人民变得更加昂扬自信,因为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像何质彬院士这样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航天“追梦人”,他们将个人梦同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梦想相结合,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进,激励我们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