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种方式的执念,也许只是懒惰。By由牧
1
大约一年多以前,我在一条声称屏幕阅读终将取代纸书的微博下留言,说自己有“纸执(对纸书的执念)”。
其实那时候用kindle看书差不多也有一年了。它比纸书携带方便,又比手机不累眼,高效地打发了我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也使我的阅读量飙升。
但始终感觉屏幕阅读与捧一本书阅读有很大的区别,电子阅读的基因属性(电子阅读更多让人想到网文和碎片阅读)似乎就决定了这种阅读方式更适合快餐式的消遣。
也许因为小时候书荒,多年来我有囤书的习惯,“纸执”很深??缮洗伟峒铱缭搅舜蟀敫鲋泄惶舫黾甘炯牡缴钲?,大量的书只能送人或者扔掉。
除了不得不丢掉书的心理阴影一直还在,也因为这座城市真的无愧“图书馆之城”的美名——借书真的很便利,来深圳两年,我竟然只买过两本书,还都看完就直接送人了。
因为克制住了囤书的欲望,更多地利用kindle和图书馆,这两年来,书越读越多,竟然渐渐也破掉了“纸执”。
2
如我一般有“纸执”的人,会找出很多纸书的优势,来证明自己执念的合理性:勾画方便,手感质感立体感,新书的墨香,翻阅的痕?!?/p>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可以否认电子阅读的便利。
我在各种坐车,等人,等餐的碎片时间里,见针插缝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
有些大部头,出门带着很不方便,但手机或者kindle里却可以轻松装下数百本;
有时候不想面对别人好奇的眼光,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用机器就可以轻松免去这种尴尬——《西游记》就是我在地铁上一点点啃完的,设想一下假如拿纸书周围大人小孩的眼光。
在充分享受了屏幕阅读的便捷之后,我越来越能体会到——也许大部分美好的体验来自阅读这个行为,而非纸质书本身。
3
仔细想想,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前年开始写文章,去年开始在网络发表。直到欢喜这个公众号开了好几个月,我的很多文章还是先写在本子上,再敲进电脑的。
与“纸执”这件事情一样,我也无意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证明纸笔的益处:随时随地有灵感了就可以写上几句;涂抹勾画方便,勾掉的句子也能看到,万一还有用呢;莫言也不用电脑,手稿还能卖大价钱;面对电脑,不像面对纸笔那么亲切,写东西难产……
可就在还没过去几个月的现在,我所有文章都已经是直接在word文档里完成了。原因无他,方便,且易存档。
还有,做读书笔记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这些年来大都是摘抄在本子上的,本子用了一本又一本,有些都已经找不到了。
直到去年开始用手机软件记笔记,就越来越少手抄,现在几乎完全放弃。不用再花费很长时间还抄得手疼,用关键词搜索查找以前的笔记也很便利。
4
书籍是文字的载体,文字是信息的载体。
石头,龟甲,竹简,丝帛等材质都曾作为载体存在过,最终却是被体积更小,携带和传播更方便的纸张取代了。因为信息需要更快捷地传播出去,能被更多的人获取到,才有意义。
到了今天,无论是电子屏幕,还是纸书,也同样只是不同的载体。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今天电子屏幕无疑拥有了纸书当年面对竹简丝帛的优势,更快捷,更低价。
所以,报纸杂志的销量受到了冲击。因为人们在网页和手机端浏览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对于我,不管是读纸质书,还是用纸笔写文章记笔记,与其说是执念,倒不如说是多年的习惯,所以很难短时间抛弃,总需要些时间去适应新事物。
而任何新事物,刚刚诞生时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超越旧事物的优势,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们接受它,又抗拒它,爱它,却又恨它,这不就是这个世界的缩影?
它永远无法使我们完全满足,却又让我们欲罢不能。
书库不全,排版过于单调没有美感,都是电子阅读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上驳氖?,这个产品一直在改进。
至于将来能不能完全取代纸书,我不敢妄言,也不在乎,我只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者。
假如有天屏幕阅读真的完全取代纸书,也许是因为它几乎完全具备了纸书的优势,使人们失去了迷恋纸书的理由;又也许不过是人们尤其年轻一代越来越习惯屏幕阅读,不再习惯纸书。
5
其实接受新事物,并不意味着要立即完全抛弃旧事物和以前的习惯。
我现在还是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纸书,因为喜欢纸书的质感;
还是随身携带纸笔,有想法了就记一下,回头写文章的时候翻阅找找思路;
读书笔记除了全部记录到软件里,个别感触颇深的短句,也会誊写到本子上。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题目并非二选一,非此即彼,二者往往可以得兼。而读书这件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了。
形式重要吗?重要。但若是执迷于形式,忘记读书的本质是获取知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先生工作很忙读书比较少,一个月大概只读一本书,所以用手机多一些;而我书读得多一些,就用纸书和kindle互相配合的方式。
有些书,比如儿童画册,立体书,特殊排版的书,目前确实是纸书的的排版和印刷才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作者想表达的信息。
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式即可。执意破执又何尝不是一种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