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茵体先生”柯俊逝世,走完百年钢铁人生!
101岁的柯俊院士走了,“贝茵体”先生走了……或许在你听来,这位与中国钢铁事业相伴数十年的科学家,如“贝茵体”一样,觉得陌生。他被称为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
上个世纪中期,柯俊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后来在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他被国际同行尊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
他只想回国为万千人民服务1917年6月23日,柯俊出生于吉林长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获得终身讲师任命。由于柯俊关于贝茵体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
他对邀请他去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教授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1953年他携妻儿回国。 1954年,柯俊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从此再没离开过这一岗位。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
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柯俊院士为广大科教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坚持不懈,学术难题终破解
柯俊在伯明翰大学金属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仔细研读历届论文,了解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他在研究具有工业实践性的“低碳钢在焊接时的变化”课题时发现,钢材在锻造过程中,随着温度的提高会出现过热过烧现象,冷却后易脆裂,极大影响了钢件性能,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将提高钢材重大战略作用。
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科学研究者首先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或进展。对于留学生而言,首要的是克服语言难关??驴』诟咧泻痛笱Я肪偷墓灿⑽墓Φ?阅读了大量文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但进入实验阶段后,一切就变得不再那么容易。
实验之初,柯俊经验不足,虽然每天在实验台旁干到深夜,整日和实验仪器、材料及数据打交道,但总也取不到预期的成果。其导师汉森教授引导他对实验数据反复求证,柯俊不由得开始思考:做实验是不是也有规律呢?
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思索,柯俊逐渐掌握了实验的诀窍,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办法:首先,做好前期知识、材料等准备,考虑周全,避免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其次,交流和记录是科学研究最好的方法,对实验过程做好全程监控。再次,做好后期处理工作,以减少实验室里的环境污染程度。最后,科学研究要戒骄戒躁,细致耐心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素养。
桃李遍天下,他是科学家更是教育家
他是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还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是柯俊院士的学生。1997年他进入北科大读博时,柯俊已是八旬高龄,对待学术依旧态度严谨。
“入学之初,就要我读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英文研讨会?!鼻蔽氨弦凳?,85岁的柯俊院士亲自为他修改论文,从初稿到成稿,七易成稿。
一些学生这样说道——“他很愿意和学生交流,为人非常随和。我时常到家中请教,每次离开柯先生都要送到门口?!?“有一次,晚上十点我起身告别,柯老师送到门口又讨论起来,就一直站在门口聊到深夜?!?/p>
遗体捐给母校,为科学事业做最后贡献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柯俊先生的遗体捐献仪式在汉举行。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遗体捐献是一项艰难而高尚的人生选择,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和热爱生命的精神?!蔽浯蟪N窀毙3し胗衙?,希望武大医学生不负柯俊院士的遗愿,勤学苦练,成为胸怀大爱、救死扶伤的苍生大医。柯俊院士长子柯英告诉记者,柯院士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是现代医学延长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p>
/人物运用/
“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我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这所有的荣誉和称号,都属于同一个人——柯俊。
在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中,柯俊在钢中首次发现了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这便是“贝茵体先生”(国际上称之为Mr.Bain)这一称号的由来。
钢铁人生,孳孳百年??驴【裼淘?,旨在奖励国内外在材料、科学技术史领域突出贡献优秀学者的“柯俊科技教育基金”犹在,并继续推动我国材料和科技史学科发展。
“理学工学史学求实鼎新学贯中西百年科技强国梦,天文地文人文察宏探微文通古今一代宗师赤子心?!卑吮ι蕉裉猛獾耐炝?,是对先生一生的礼赞。